第三部分:重新学习母语
奥杜族人口虽少,却拥有自己的语言。然而,由于历经沧桑,加上数百年来与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奥杜族大部分人已经改说克木语和泰语。


内容:Tien Hung——美哈;技术: 南风 • 2025 年 9 月 1 日
尽管人口稀少,奥杜族却拥有自己的语言。然而,由于经历了数百年来与其他民族的种种变迁,奥杜族大多数人已经改用克木语和泰语。近年来,他们开始重新学习母语,不仅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寻根。

在河西乡万蒙村,77岁的罗清平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村乌都语的老师。因为他是乌都语族中少有的还能用母语交流的人,哪怕只是简单的句子。“我只懂不到一半。但为了不让年轻一代忘记,我每天都要用它。我不是老师,我只是尽我所能地教给人们,也是为了传承它。”罗清平先生笑着说道。
在搬到万蒙村之前,平先生住在索普布村(旧金多乡)。这是乌都族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据平先生说,在万蒙村建立之前,这里只有7户人家。索普布村的居民大多是泰国人,所以这7户人家经常用泰语交流。正因如此,乌都语逐渐被乌都族人遗忘了。
“和很多其他乌都语族人不同,我的父母都是乌都语族人,所以虽然我们出门说泰语,但在家里交流时还是用乌都语。所以我懂的更多。但父母去世后,家里就很少用乌都语了,时间长了,我就渐渐忘了它了。”平先生说。

然而,20年前,当大多数乌都族人迁至万蒙村集中居住时,平先生是五个还能说乌都语的人之一。其中,平先生被认为是掌握词汇最多的人。当乌都族人聚居在一个村庄里时,村里的长者们开始考虑恢复本族语言。从那时起,平先生的亲戚们就经常来他家,只为学几句乌都语。
为响应民众的愿望,乂安省设立了恢复乌都语(O Du)的项目。2010年,乂安省还派出代表团前往老挝乌都语村学习。2017年,乂安县(旧)也派出代表团,带领众多沟通能力强的乌都语族人前往老挝学习乌都语。“那里有一个村子,只有乌都语族的人。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南莫河上游的乂安县(旧)迁徙到这里。因为都住在一个村子里,所以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一部分乌都语。”参加此次赴老挝学习的代表团成员之一罗文廷(Lo Van Tinh)先生说道。他随后建议邀请沟通能力强的人到万蒙(Vang Mon)村来教授乌都语。村长和村里的长老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对这个建议非常满意。

不久之后,万蒙村就开设了乌都语学习班。许多人踊跃报名参加,据当地政府统计,为期14天的学习班共有210人参加。开班后,许多像丁先生和平先生这样的老年人经常使用乌都语交流。然而,平先生表示,由于乌都语词汇量不大,不易记忆,新手也容易忘记,难以用于日常交流。
“因为年纪大了,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且学习时间又短,所以学到的东西不多。我们希望以后能多开一些这样的学习班,或者组织沟通能力强的乌都族人去老挝学习,回来教他们。”罗清平先生说。


随着学习母语,聚集在万蒙村后,老一辈的欧都族人也开始渴望找到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但彼时,几十年过去了,欧都族人已经习惯了泰族和克木族的服饰,甚至没有人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是什么样子。
为恢复乌都族传统服饰做出贡献的是81岁的魏氏勇女士。勇女士说,她的父亲是泰国人,母亲是乌都族人,后来她嫁给了一位乌都族男子。她从10岁起就学习纺织和缝纫。“过去,生活艰苦,悲惨。她回到万蒙村时,乌都族人都聚集在一个村子里。其他村落都有传统服饰,但乌都族却没有自己的服饰了。我当时也感到很难过。” 勇女士说道。在服饰能否恢复尚无定论的时候,村里的一位妇女送给了勇女士一件她丈夫的祖母留下的乌都族妇女的传统裙子和衬衫,这些东西在一个箱子里保存了半个多世纪。




从这件服饰开始,Dung女士开始探索图案、刺绣和编织细节,以修复传统的衬衫和裙子。Dung女士开始在村里召集一些技艺娴熟、热爱纺织的妇女,传授织造、刺绣和缝纫技术,制作包括衬衫、裙子和围巾在内的O Du族传统服饰。当时,义安省还向当地人民提供了20台织布机。许多学习织造衬衫和裙子的O Du族妇女对这项工作非常感兴趣。“妇女们非常高兴,有些人织好绣好后,就把衣服拿给我,让我帮忙剪线、缝纫,让衣服更牢固。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传统服饰穿了。”Dung女士兴奋地说。
与Dung夫人相似,Lo Thi Nga夫人也是泰国人,与O Du族人结婚已有30多年。Nga夫人年轻时就由母亲传授织布和缝纫技能,因此她也热爱这份工作。在与Dung夫人成功修复了传统女装后,Nga夫人萌生了修复男装的想法。幸运的是,在公公的旧物堆里,有一套O Du族男装。她拿出这套衣服,学习针法和缝纫技巧。
与女装相比,乌都族男子的传统服饰更为简朴,但需要染色的布料和牢固的线缝。经过多日的研究和与村里长老的磋商,阿嘎太太也找到了这个秘诀,开始缝制衬衫。她缝制的衬衫与公公的旧衬衫一模一样,令众人赞叹不已。衬衫圆领,纽扣点缀,款式庄重典雅。阿嘎太太以这件衬衫的款式为基础,成功地复制了男士的传统裤子。
在成功恢复传统男装后,Nga女士将这门手艺传授给了村里的许多妇女,她们中的许多人都学会了自己制作。如今,这种传统服饰在O Du族人中广受欢迎。曾经消失的妇女刺绣聊天的景象,如今又在O Du村重现。如今,O Du村的每户人家都有传统服饰,可以在节日、春节、婚礼等场合穿着。孩子们在升旗日或重大节日也有一套传统服饰。

“现在,传统服饰不仅供乌杜族人穿,也经常有游客来购买。除了上衣和裤子,还有Piêu围巾。”万蒙村党支部书记梁氏兰女士说。
为了传承奥杜文化,阿美乡人民委员会近期成立了奥杜民间歌舞俱乐部。俱乐部现有近30名成员,包括村里的长者和奥杜族老人。其中,老人负责教授仍保留奥杜特色的舞蹈。俱乐部每月定期聚会,并在节假日、比赛和交流会上参与表演艺术。此外,近年来,阿美民族寄宿中学也在当地教育项目中安排了大量课程,向学生教授奥杜文化……

--------------------------------------------------------------------------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