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的回忆》奠边府
(Baonghean)——在抗法战争中,有一支特殊的“军队”为胜利做出了贡献——“自行车部队”。法国人曾坦言,他们在越南的失败是因为自行车。
小时候,祖父的邻居有一辆自行车,经常用来驮着柴火、玉米和稻米回家,运量和水牛车差不多,但速度更快。他很自豪,因为那辆自行车曾跟随祖父上前线劳作,一路运送物资到西北奠边府。祖父偶尔会讲起当年送米上战场的那些经历,其中的艰辛、危险,也充满了骄傲和荣耀。
当时我们以为奠边府就跟隔壁的村子一样远,帕丁坡和龙罗山口大概就跟我们家后面山脉的两座高坡一样危险……长大一点,学了历史,才知道奠边府极其偏远危险,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广阔的山谷,战役的物资补给极其困难。
![]() |
第四次跨区运输队前线劳工的自行车打包工正在运送物资,为奠边府战役提供服务。图片由陆军供图 |
只有马车才能克服险峻的道路,只有双脚才能在溪流沼泽中站稳脚跟。后来,我读到老兵陈日辉在《演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马车的回忆》,了解了一位义安农民拉着马车,跋涉数百公里,支援西北战场的历程。
许先生说,1954年3月中旬,他所在的前线民工队为推车做了支撑架的杆子、假叉子,绑好了座杆和打包杆,然后出发了。第一次行程,当他们到达黄梅坡时,天下着雨,路面湿滑,天色昏暗,他们又不习惯推车,所以摔倒了,落在了后面。副手只好回去寻找并搀扶他们,他们才得以继续前进。他们连夜赶路,白天在民家中借宿,走遍了清化省西部所有崎岖不平的道路,然后前往和平、山罗,最后到达莱州,最终到达奠边盆地。
按照规定,每人要扛100公斤货物。当时陈日辉年纪尚轻,出差不多,副班长便答应帮他扛20公斤。他只剩下80公斤,但抬上车却很吃力,只好让队友帮忙。但时间长了,他也就习惯了,每次抬都费劲。从第三次开始,他扛了100公斤,然后是150公斤、180公斤、200公斤。
![]() |
高文娣先生(来自清化省)的照片——“摩的车司机”,正在为奠边府战场运送物资。照片档案 |
一路上,许多人都饱受疟疾的折磨,包括海先生。这种时候,他们不得不留下,把车停在路边,盖着毯子躺下。幸运的话,还能碰到路过的部队,医护人员会给他们注射奎宁来退烧,让他们继续赶路。每当爬上陡坡或穿过深溪,整个队伍就不得不停下来,互相帮助,推着车。
旅途总是艰辛却充满乐趣,一路上大家唱歌、吟诗、吟唱民歌,让漫长的旅途感觉更近,车上的货物也减轻了不少负担。最后一次出行是在1954年5月初,大家都知道胜利在望,于是请求将货物运往前线。不到10公里就是奠边府,大家听说敌人无条件投降了,搬运工们被命令将车推回去。
路上挤满了顺流而下的战俘车队,海先生等人决定暂时把战俘车停在路边,前往前线亲眼见证我军的胜利。但走了几公里后,一道障碍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一队士兵因为附近有未爆炸的炸弹而驻守。经过一番劝说,士兵们终于借给他们望远镜,爬上瞭望塔,观察战场。
透过望远镜,黑色的碉堡、射击孔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坑道贯穿奠边盆地,无数白色的降落伞从挂在树梢上的敌机上扔下……战士们送给他几把降落伞作为纪念品,那是西北——奠边战场的记忆。
陈日会先生曾见过清化县高文娣先生,对他十分敬佩。他的兄弟们称他为“马车夫”,他身材矮小,但每次都能驮着320公斤的货物。后来,我们参观了荣市第四军区博物馆,对这位清化县之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 |
这辆自行车在第四军区博物馆展出。图片:孔健 |
曹文娣的自行车车架、轮圈和车把都经过加固,车身还加装了一根横杆,可承载高达200公斤的货物。轮圈和辐条也用竹条加固,以增加承重能力,从而使车辆的载重量成倍增加。目前,曹文娣的自行车正在博物馆展出,希望帮助下一代更好地理解前人的艰辛、困难以及创造力、意志和决心,从而珍惜和欣赏今天的生活。
据悉,抗法战争期间,四区联防区(主要是清义静地区)动员了25万名劳工,动用了1.1万多辆自行车,运送了1.5万吨大米和400吨粮食支援战场。可以说,清义静地区是整个抗法战争,特别是奠边府战役的重要后方基地。
而自行车则是越南人民意志和力量的体现,它为摧毁法军在奠边府的“铜墙铁壁”、使这支远征军惨败做出了贡献。为此,已故总书记黎笋曾说过:“没有青义静,就没有奠边府战役,就没有抗法战争的胜利。”
丛健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