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通往蒙村的道路
(Baonghean)-在云雾缭绕的帕卡吞山脉脚下,蒙族人民的生活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桂风县青年联盟成员凭借双手、智慧和青春的热情,拓宽了通往村庄的道路,打破了世世代代的封闭。那条闪耀着成员们绿色衬衫光芒的道路,仿佛是通往民心的路……
三月中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漫步在通往苗族世代居住的会苗一村和会苗二村(Que Phong)的唯一道路上。这条蜿蜒的道路,一边陡峭险峻,一边是不足一米宽的深渊,弯道纵横,坑洼不平,让初次踏上这条道路的人叹为观止。从三乐乡中心到会苗村,按理说只有七八公里,但这条路却如此艰辛,往返的时间却增加了十倍。
![]() |
青年志愿者修建通往 Huoi Moi 1 村的道路。 |
踩着油门爬上最后一个坡,宁静祥和的古老萨木屋顶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 会莫一村村长陶家柱说:“几十年前,我们族人过着游牧生活,靠森林为生,刀耕火种,吃尽了苦头。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孩子们可以上学,大人会养牛、水牛,会修梯田……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仍然有家庭每年收入几千万到几亿盾。但目前最困难的是交通……”,故事没有结束,而是被柱村长的体贴所打断。
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开摩一村”村民瓦巴瓦先生继续说道:“我儿子叫瓦益普,在乡外的寄宿学校读七年级。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尽力去,但下雨或者刮龙卷风的时候,我就放弃了。我儿子没法回家弄米、弄钱上学,我也没法去看他!种农产品的人家也卖不出去,因为出门难,进门也没人。” 瓦先生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瓦先生还有两个孩子,瓦巴波(五年级)和瓦巴图(四年级),明年,这两个孩子就要追随哥哥的脚步去上大学了。那条险峻独特的道路,成了村民们世世代代的牵挂,只盼望能有一条新的、更宽阔、更便捷的道路。
然后,三月中旬的阳光明媚,给会苗一、二村的109户人家带来了真正的欢乐,绿色的志愿者衬衫让整个村庄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希望。一天早上,朱村长和村民们比平时起得早,焦急地等候在通往村庄的道路前。全县400名团员提前预约,热情响应青年项目,为蒙村修建道路。开路的是一队车队,国旗和胡志明共青团的传统旗帜在边界山林中熠熠生辉。走近一看,每个人的马鞍后面都装着大米、盐、鱼干、方便面……
经过几个小时在险峻的道路上“拉筋”,脸上仍汗流浃背的县人民委员会青年团委员宁进英先生笑容灿烂:“没有什么不可能。路窄坡陡,但我们都有决心,一定要顺利完成通往蒙村的道路工程。道路将拓宽至2-2.5米,降低40-50厘米左右的高度,还将修建4座临时桥梁,弥补因暴风雨造成的冲刷路段……青年团员们也决心把工程办成利民之事,从吃到住,一切都自给自足,不给村民添麻烦!”
在锄头、铲子和欢声笑语中,一位笑容迷人的小女孩正兴致勃勃地挖着地,丝毫不逊于身边的男孩们。尽管她那双虚弱无力的小手因为连续几天拿着锄头和铲子而起了水泡,但成员三氏孝仍然“为自己能为开辟通往蒙村的道路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希望道路建成后,人们出行更加顺畅,少走些弯路。”
作为驻扎在高地边境地区的军人,桂风县军区官兵和青年们当然深谙边远乡村少数民族的艰辛。纵观边境,或许没有哪个地方不留有军人的足迹。今天,在通往会美一二村尚未修建的道路上,他们再次与桂风县的年轻一代携手,为村民们开辟道路。
青春活力的气息唤醒了整个偏僻的村庄。或许自从开垦土地建村以来,火苗村从未像最近几天这样生机勃勃、熙熙攘攘。苗族男女老少暂时放下日常劳作,与年轻人一起修路。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带着年幼孩子的妇女们,依然背着孩子,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火苗一村的武依杜女士,虽然孩子才4个月大,但这三天,每到时间,她都会背着年幼的孩子,拿起铁锹,出去修路。“看到年轻人在修路,我们村里的人都很兴奋!我们也出来帮他们,让他们赶紧修好。”杜女士用她那蹩脚的京语说道。
通向芒村的道路工程自2014年起每年根据活动要求开展,至今已开展四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工会会员和青年在社会保障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离开焕新村,蜿蜒的道路已是一片鲜红。放眼望去,广袤的山林不再令人恐惧,取而代之的是奇异的宁静与平和。焕新村的确是崭新的,这条环山公路曾让祖国边疆的年轻人燃起信心,也为帕卡屯山脚下的人们带来了变革的希望。
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