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午后
通往拉克万的路上弥漫着浓郁的海腥味——鱼干、鱼露,甚至烤鱼的香味。妇女和母亲们的脚步声匆匆走向码头。渔船刚刚归来,准备起航。渔村的渔民们正计划着一起“出海”,让整条小溪都热闹起来。
![]() |
要拥有像Chau这样的一对船,大约需要投资3亿越南盾,大部分都是向亲戚借的。这里的人们想造大船,但运河不适合通航。运河又小又浅,船只拥挤,进出不易。人们说,今年幸好国家提供了燃油补贴,让渔民们有钱养家,所以所有的船都积极出海。春节快到了,大家都不想休息,要买的东西太多了,但一切都取决于鱼。当船即将起航时,岸边也熙熙攘攘,卡车把油、石头、木炭、白米、青菜运到船上。袜子、衣服、腌菜、鱼露、盐……海上的寒冷,大概只有出海的情侣才能感受到吧……
下午1点,南拉文码头。船只成群结队地归来,如同燕子飞过海面。一队又一队兴奋地抵达岸边。这是一支早上出海、下午返回的船队。大概有两三百艘船,都在急切地寻找进入码头的通道。鱼被匆匆运上岸。鱿鱼、虾、鲹鱼、鲭鱼和新鲜的凤尾鱼被倾倒在水泥地上。成千上万的人在等待挑选和购买鱼。每个人都想快点做,快点行动,这样鱼才能最新鲜,以便在市场上以最好的价格出售。来自建胜村(田碧)的索女士兴奋地说:“我帮船主挑选鱿鱼运往中国,每天能赚6万越南盾。今年的洋枪鱼可真多啊!”码头上,船上,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鱿鱼就在旁边蒸熟、晾干,然后运往市场。鲜嫩的虾和鱼儿在渔获丰收的喜悦中蠕动着。这一切都在这里!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船坞如此紧紧地抓住了家乡人的心。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航海这个职业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对熙熙攘攘的喧嚣和大海浓郁的鱼腥味深深地眷恋着。
船开了,留下的人心里却挂着深深的担忧。我骑着自行车,跟着周先生的妻子翠女士回家时,才明白过来。新建的两层楼房相当宽敞。翠女士说,他们攒了近十年的钱才盖好这栋房子。对于像周翠这样的年轻夫妇来说,在田碧乡中心拥有这样一栋房子,简直是梦想成真。丈夫勤劳,妻子节俭,三个孩子健康乖巧。她邀请我和她以及她的孩子们一起吃晚饭,菜品丰盛,鱼肉蔬菜都很新鲜。她夸耀道:“鱼是我捕到的,把最好的带回家给你和你的孩子们。”她回忆说,他们从小就相爱,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有一次,她差点失去了他。有一次,他们在海上遇到大风,他出海降帆,却被桅杆吹倒了。当时天色昏暗,船上无人知晓。于是他不停地游啊游,直到筋疲力尽……幸运的是,一艘清化船发现了他,把他救了起来,并把他带到了琼立的岸边。但他并不惧怕大海,也不能远离大海。后来,感谢上帝,他变得越来越富裕……
尽管生活艰辛,但敢想敢做的人才有饭吃,有房住。如今,走在位于田碧乡中心的玉湾海鲜加工村,村里有许多两三层楼的房子,屋顶是蓝色和红色的新瓦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岸上的人们把捕捞到的鱼收集起来,加工成著名的“万潘”鱼露。专门加工鱼露的栾秋女士每年为渔民收购数百吨鱼,她说:“拉湾的鱼是最新鲜的,所以美味的鱼露销往北方各地。”许多家庭迅速致富。海东和海两个村庄
丰饶的海洋赋予了沿海村庄人民日益富足的生活。田碧、金、清、玉……海东、玉碧……这些村庄的名字,如同沿海人民永恒的愿望,如此珍贵,如此美好。一代又一代的渔村人对大海怀有感激之情。像周村、兴村、环村……这样的渔村的人们,追随祖先的脚步,为村庄保留着一项传统职业——一项为许多其他职业带来生机的职业。
一个午后的海边,在寒风凛冽的季节变换中,我再次感到心底暖意融融;因为,我有了片刻的亲身感受,感受到了谋生的艰辛,渔村人对大海的感恩。
2008年冬末
秋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