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 Tun 渡轮上的金色阳光
(Baonghean)——帕卡屯山脉上的薄雾渐渐散去,金色的阳光洒落在萨木屋顶上——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此时,南托村(Tri Le 公社,Que Phong)的蒙族人民正兴奋地迎接新年,迎接热闹的节日季……
翠黎边境地区(Que Phong)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么美好的一天了:晴朗的天空,温暖的阳光,绿树在风中轻轻摇曳,鸟鸣声回荡在山间。趁着“天时”和“地利”的契机,我们决心骑着“铁马”沿着帕卡屯山脉的小路,前往南托——偏远的边境地区奎峰县最偏远的村庄。
说是“地势险要”,但也只是部分原因,因为蜿蜒曲折、陡峭湿滑的小路路段众多,“铁马”必须不断嘶鸣、跳跃、俯冲才能有足够的力气克服。从公社中心出发,需要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才能到达南托。
![]() |
Nam Tot 村(Tri Le 公社 - Que Phong)景观。照片:Kien Phuong |
来到这片边境尽头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托村的迎宾门。这道门由林木搭建,屋顶覆以棕榈叶,材料简朴,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塔式的造型,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小房子。当地人解释说,这座迎宾门的设计和建造是为了方便雨天的游客在长途跋涉后,在进村前休息、恢复体力。这不仅体现了村落社区的存在,也展现了帕卡屯山上居民的热情好客。
任何去过南托的人,都一定会被那些用萨木木板覆盖的房屋的古老之美所震撼。这里有40多栋房屋,屋顶全部用萨木木板——一种只生长在高寒山区的珍贵木材。过去,萨木生长在森林里,人们建造房屋时,只需去森林里砍伐,劈成木板,再盖上屋顶材料即可。
在南托这样海拔超过1000米、气候温和的地方,萨木屋顶的耐用性可以持续数十年。证据是,这里有一些房屋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从未更换过屋顶,屋顶依然坚固耐用,足以抵御日晒雨淋。不仅屋顶,就连稻谷仓和牲畜家禽圈舍都覆盖着萨木板。每家每户的篱笆也由一块块小萨木板紧密牢固地排列在一起,展现着常年生活在雾气和山风中的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匠心独运。
![]() |
桂丰县Tri Le乡Nam Tot村的苗族女孩正在绣裙子和衬衫。图片来源:Kien Phuong |
去南托村还有一件趣事,就是看到马儿驮着货物爬山。村里养马最多的人之一李达嘉说:“去南托村的路,晴天就很难走,雨天‘铁马’爬不上去,去田里的路更是难上百倍。这里的苗族人养马,是为了把田里的货物驮回家;雨季,他们又把集市上的货物驮回村里,马儿一直是家家户户的亲密伙伴。”
雾气已完全散去,阳光更加灿烂,温暖弥漫在大森林里,南托河也不再冰冷,草木仿佛在随风欢唱。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绵延无尽的帕卡吞山脉,山脉的另一边是老挝,同样的绿色,同样的风,同样的气息,友谊始终温暖。
寒冬难得的晴天,南托族人会趁着天晴,打开粮仓晒米,几天后再舂成米,做成糯米糕,包成方形年糕,在迎新年之际祭拜祖先。南托族人居住在陡峭的山顶上,房屋密集,土地有限,大多数家庭没有晒场,只能将稻米摊放在大托盘或防水布上,放在为数不多的空地上。金色的阳光洒在金色的米盘上,映照着远处山顶上蒙族农民幸福的笑脸。
![]() |
阳光明媚的日子,村里的苗族人正在晒稻米。图片:Kien Phuong |
阳光下,男人们坐着织网。等天气转暖,他们就会沿着南托河去捞鱼虾,改善家里的伙食。阳光洒在门廊上,蒙南托族姑娘们正坐着绣花裙子、衬衫和围巾,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准备,她们的欢声笑语在山林间清晰地回荡。
18岁的女孩Ly Y Mua分享道:“每年我都会亲手绣衣服、衬衫和围巾,出去过春节和参加各种节日。我们村的女孩子下地干活的时候,不用穿得漂漂亮亮的,但出去参加各种节日的时候,一定要穿漂亮的衣服和衬衫。我们村的春节过得特别热闹,外村的小伙子们都来这里喝酒、扔粽子,很多人还会吹笛子,吹得特别好……”
![]() |
桂峰县(Que Phong)Tri Le 乡 Nam Tot 村的柱状迎宾门。图片:Kien Phuong |
听说有客人来访,村长李巴乔立即上前探望,热情握手,如同亲朋好友般。透过他的话语,我们更能体会到南托族人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路上的坎坷与险阻。然而,偏远与险阻却让这里的蒙族保留了独特的文化特色,从风俗习惯到建筑、饮食、语言、服饰,几乎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承。世世代代,生活的节奏都与流传至今的“cu xia”和“lu tau”等民歌旋律相伴……
![]() |
这里的蒙族人仍然饲养马匹用于运输。图片:Kien Phuong |
当晚,我们住在村长李巴焦的家里,夜深人静,耳边传来热闹的舂米声,偶尔飘来的笛声,还有姑娘们的欢声笑语。主人说,今晚没那么冷了,这一切声音都在宣告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