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好人好事”的榜样——胡志明主席在建设和发展人民方面伟大的人道主义愿景
作为一种特殊的爱国主义效仿运动,“表彰好人好事”运动不仅体现了胡志明主席对革命伦理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干部革命伦理的培养。

胡志明主席评论道:东方人普遍情感丰富,对他们来说,活生生的例子胜过数百篇宣传演说。因此,要激励人们竞争,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树立“好人好事”的榜样。
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认为修身养性、以身作则(为世忧,为世后安)是教育民众、治理社会的首要道德要求。然而,儒家思想往往只关注为社会管理者、君子等树立榜样,而胡志明主席则认为道德教育是全党全民的事业。
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个人既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也是被教育的对象。因此,每个人都能而且必须始终树立道德榜样。胡志明主席特别强调,干部和党员树立道德榜样对群众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他经常提醒和要求每一位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成为榜样;言行一致,群众才能效仿。
为了促进革命道德教育的典范,1959年,胡志明主席发起并由此在全社会创建了一场充满活力和广泛的效仿运动——“新人新事”运动,后来被称为“好人好事”运动。
以“好人好事”为例来教育干部、党员和人民的道德,体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对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和远见卓识,也体现了这项工作在构建新社会体制中的成效。胡志明主席“毕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实践,也为革命伦理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其中最突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言行一致,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一致性。
胡志明主席关于重视效仿精神、重视发现、引进、鼓励和效仿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的例子的观点,在他的许多著作和演讲中都有一贯的表达。
叔叔称赞道:“黄耀自卫队在各个方面都堪称世界各地自卫队的典范。“ (邮政效仿黄耀民兵兄弟的战斗方式刊登于1946年6月14日《救国报》第266期;胡伯伯写信给翁化(今河东,河内市的一部分)救国协会的一位资深成员冯禄先生,赞扬他在生日当天所行的善事(免除他参加盛大庆典的义务,并向抗战基金捐赠500越南盾)。树立积极抵抗的榜样,改变旧习俗,践行新生活方式,供所有同胞效仿。(刊登于《国家救世报》第933期,1948年5月20日)。
自然简洁,正如胡志明主席的杰出风格一样,他还在文章中加入了几句诗,以增强宣传效果。
胡志明主席写的关于两位少数民族少年英勇牺牲的诗歌非常感人:“我是曼,我是梅奥——他们都是贫苦农民的后裔——虽然贫穷,但他们的精神却非常富足——他们树立了英雄榜样,并将之传承给后代。(刊登于1953年3月1日至5日《人民报》第97期);诗中描写了南定老一辈在生产运动、灌溉工程或文化前线的热情榜样,充满了过去“奠鸿传统”的革命精神:年纪越大,你就越灵活、越有韧性——这种模范精神永不向任何人屈服——督促你的孩子尽职尽责——抚摸你的胡须,为未来的社会喝彩。(刊登于1960年10月1日《人民报》第2387期)……
多么令人感动啊!一位总统,一位党的领导人,他事务繁忙,忧心忡忡,为“今天和明天”操心“千头万绪”,然而这位叔叔每天仍然抽出时间,在《人民报》、《劳动报》、《越南通报》、《全民人民报》等报纸和新闻简报,以及《义安报》、《南河报》、《坚安-海防报》、《北江报》、《宋上报》、《太平报》、《河内新报》等地方报纸上,关注并收集“好人、好事”的例子,然后请相关部门核实,以便颁发奖章。
从1956年2月16日妇女报刊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当妈妈》到1968年12月30日人民军报刊上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冲进火海拯救车辆和公告》,这12年间,他总共关注了70多种报刊的新闻,撰写了2000多篇文章,并亲笔颁发了近4000枚徽章和其他奖章,授予运动中的杰出人士,同时附上照片。他以“好人好事”为榜样发表的讲话,肯定了这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运动的目的、重要性和他对这场运动的关注。
我们可以找到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简单而高尚的例子,这些例子都受到了媒体的赞扬,也受到了胡志明主席的赞扬。
奋战在抗美战争前线保卫国家的英雄有:击落9架美军飞机并被胡志明主席授予9枚勋章的英勇飞行员阮文谷;击落8架美军飞机并被胡志明主席授予8枚勋章的英勇飞行员范清银;来自河静省罗河镇的罗氏心女士,她参与了省内主要道路的安全保卫工作,直接观察并勇敢地为数百枚定时炸弹安放标记;以及来自清化省后禄镇的民兵阮氏秋女士和她的民兵战友们,他们击落了3架美军飞机……
劳动和生产方面的例子有:河西省石寺镇灌溉队队长阮氏王在工作中有很多主动性,取得了很高的成绩(1966年6月18日《河西报》报道);新安省前盛乡东溪合作社成员黎文树先生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成就(1963年8月30日《河北报》报道);海防港机动车队司机陈氏山女士连续9年安全驾驶(1965年9月20日《海防报》报道)……再举一些勇敢诚实、热爱朋友的孩子的例子,例如:就读于协和县决胜小学三年级的13岁学生杨文成,他救起了溺水的2岁女孩吴氏绒和3岁女孩阮文飞(1962年5月26日《宋上报》报道);就读于浪江县春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陶氏静,她捡到失物并归还给了失主(1963年7月8日《河北报》报道)……
胡志明主席尊重这些榜样,并强调:“我们通过数千万民众的共同努力与敌人作战,建设一个新社会,而不是仅仅依靠少数英雄人物的杰出而响亮的行动。"([1])。
另一方面,胡志明主席清楚地看到了徽章奖励的激励作用,因此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每个月,他都会要求办公室汇总各省、各行业、各部委、各学校、各单位……获得的徽章数量,并查明为什么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如果是因为上报不及时,他就会提醒基层注意。
1968年6月初,胡志明主席指示中央宣传部出版《好人好事》一书。胡志明主席强调了这本书的重要性,并告诉中央宣传部指派负责这项工作的何辉甲同志:“各种形式的善行事例,是建设人民群众的宝贵素材。利用群众、干部和党员的良好榜样进行相互教育,也是通过群众教育群众的一种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方法。"([2])。
遵循胡志明主席的教导,由此衍生出《好人好事》等书籍,例如:“英雄之国,先锋阶级“工人阶级的;”合作社是家,成员就是所有者“农民阶层;”为了国家和人民“武装部队的”;英雄世代“青春的;”小事,大意义“青少年”;勇敢且能干“妇女运动……相继兴起,极大地激励和鼓励了效仿运动,以消灭敌人、取得成就、建设国家。”谈谈我们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纯洁的道德品质和良好风俗。([3]),有助于弘扬越南人民的伦理传统。
这场运动真正成为了滋养每个人内心“善”的酵母,使其“如春花般绽放”;它抵制了旧社会的恶习、陋习和陈规陋习。因此,它促使每个公民更加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更加自信,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论多么微小,只要是为了集体和社会的共同利益——都充满信心。
该运动还向全体人民普及了先进模型,激发了每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帮助我们的国家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时期击败了美国侵略者,并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
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在他病重之时,胡志明主席仍然关注着这场运动。在他的办公桌上,《好人好事》一书以及每日和每周的报纸上,仍然留有他的签名,清晰地记录着他为那些行善者颁发的勋章。
胡志明主席去世后,位于主席府的胡志明纪念馆——胡志明主席生前最后 15 年(1954-1969 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成为了保存和弘扬他留下的无价遗产的地方。
给参观遗址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献和文物之一是“好人好事”类型的书籍,这类书籍出现在许多遗址,例如:高脚屋一楼的书桌、二楼的办公室和卧室;政治局会议桌上;胡志明市人民党生病并去世的H67号楼。
遗址中陈列的关于“好人好事”的小册子,以及相关的文献和文物,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越南人民和国际友人。因为胡志明主席不仅谈论道德,不仅是革命道德的典范,他的思想和行动更旨在树立榜样,让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善行不断涌现,帮助我们每个人感受到这些榜样的传播,它们每天都在促进每个人心中善良品质的成长和发展;不良品质、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和邪恶将被遏制;社会将如他所愿,变得越来越好。“每一个好人和每一件好事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我们整个国家就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1]何总统与媒体(1980),同上,第73页
[2]何总统与媒体(1980),同上,第74页
[3]何总统与媒体(1980),同上,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