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好人好事”的榜样——胡伯伯建设和发展人民的伟大人道主义愿景
作为爱国竞赛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表彰“好人好事”典型不仅体现了胡志明主席对革命道德问题、培养干部革命道德的关心。

胡志明主席评论道:“东方人普遍感情丰富,对他们来说,一个鲜活的榜样比几百篇宣传演讲更有价值。” 因此,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竞争,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树立“好人好事”的榜样。
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将修身、树榜样(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视为教化人、治理社会的最高道德要求。然而,儒家思想往往只注重为社会管理者、君子等树立榜样,而胡志明主席则认为道德教育是全党全民的共同事业。
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客体。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必须始终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榜样。胡志明主席特别强调,党员干部树立道德榜样对群众具有极强的教育作用。他经常提醒和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树立榜样,言行一致,让群众学习。
为了加强模范革命道德教育,1959年,胡志明主席在全社会发起并掀起了一场蓬勃开展、影响广泛的“新人新事”运动,后被称为“好人好事”。
用“好人好事”的榜样来教育干部、党员和人民的道德,体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对道德教育工作的远见卓识和远见卓识,也体现了道德教育工作在建设新社会制度中的有效性。胡志明主席“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实践,也树立了革命道德的光辉典范,其中最突出、最引人瞩目的是言行一致、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统一。
胡志明主席重视效仿精神,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介绍、鼓励和效仿“好人、好事”榜样的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许多著作和讲话中。
大叔夸赞“黄耀自卫队兄弟在各方面都是各地自卫队真正的榜样。“ (邮政效仿黄耀自卫兄弟(见1946年6月14日《救国报》第266期);胡伯伯给应化(河东,现属河内)救国会长冯禄先生写信,赞扬他在生日当天的善举(免除盛大仪式,并向抗日基金捐赠500盾)。”为全体同胞树立热烈抗战的榜样和移风易俗、实践新生活方式的典范。”(载于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日《救国报》第933期)
自然、朴实,这种表达方式成为胡伯伯的突出风格,他还在文章中加入了少量诗歌,以增加宣传效果。
胡伯伯写的关于两位少数民族少年英勇牺牲的诗句非常感人:“我是蛮,我是苗——都是贫苦农民的后代——虽然贫穷,但精神却很丰富——树立英雄榜样,让后人传承下去”(1953年3月1日至5日《人民报》第97期)诗句中,描写南定老同志在生产运动、水利工作、文化战线上所树立的热情榜样的诗句,充满了昔日“奠基传统”的革命精神:越长大越灵活,越有韧性——模范精神永不屈服——敦促孩子们尽职尽责——抚摸胡须,庆祝未来的社会”(刊登于1960年10月1日《人民报》第2387期)……
令人感动的是,作为国家主席、党的领导人,他忙于“一切”、“今天和明天”,但叔叔每天仍抽出时间在《人民报》、《劳动报》、《越南统一报》、《全国人民报》等报纸和新闻简报中关注和收集“好人、好事”的例子,例如《乂安报》、《南河报》、《建安-海防报》、《北江报》、《双上报》、《太平报》、《河内新报》……地方报纸和新闻简报中。他要求办公室核实,以便授予徽章。
从1956年2月16日在妇女报上发表第一篇报道《党妈妈》到1968年12月30日在人民军报上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冲进火海救车辆、节省子弹》,12年间,他总共在70多种报刊上发表报道2000多篇文章,亲笔题词,颁发奖章近4000枚,并向运动中的典型人物颁发照片、讲话等奖章,以表彰“好人好事”运动的典型,肯定了这次运动的目的、重要性和他对这一运动的特殊意义的关心。
我们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各个“战线”找到受到媒体赞扬和胡伯伯赞扬的朴实而高尚的例子。
直接冲在抗美救国第一线的有英雄飞行员阮文谷,他击落了9架美机,被胡伯伯授予9枚勋章(最多);英雄范清银,他击落了8架美机,被胡伯伯授予8枚勋章;还有河静省罗河县女儿罗氏心女士,她参加保卫该省主要道路安全,亲眼目睹并勇敢地埋下数百枚定时炸弹;还有清化省后禄县女民兵阮氏秋女士和她的战友们击落了3架美机……
劳动生产方面的典型代表有:河西县石室灌溉队队长阮氏王,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河西报1966年6月18日出版);新安县仙盛乡同溪合作社社员黎文秋先生,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河北报1963年8月30日出版);海防港机动车队司机陈氏山女士连续9年安全驾驶(《海防报》1965年9月20日刊登)……还有勇敢、诚实、热爱朋友的孩子们的榜样,如协和市归胜学校三年级13岁的杨文清,他救下了溺水的2岁吴氏绒和3岁的阮文菲(《松上报》1962年5月26日刊登);谅江省春香学校一年级陶氏静捡到失物并归还原主(《河北报》1963年7月8日刊登)……
胡志明主席尊重这些榜样并强调:“我们不是靠几个英雄人物的杰出、响亮的事迹就能战胜敌人、建设新社会,而是要靠这样几千万人的各种劳动。“([1])。
另一方面,胡伯伯清楚地认识到奖章的激励作用,对工作进行了细致细致的指导。每月结束后,他都会要求办公室汇总各省、各行业、各部门、各学校、各团体等收到的奖章数额,并找出原因,例如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如果是因为上报不及时,他就会提醒基地注意。
1968年6月初,胡伯伯指示中宣部出版《好人好事》一书。胡伯伯强调这本书的重要性,并向中宣部指派负责这项工作的何辉甲同志说:“各种好人做好事的典型,都是你做人的宝贵材料,用群众、干部、党员的好榜样来互相教育,也是群众教育群众的一种非常生动、有说服力的方法。“([2])。
遵循胡伯伯的教诲,从那里出版了《好人,好行为》等书籍:英雄民族,先锋阶层“工人阶级的;”合作社是房子,成员是业主“农民的;”为了国家和人民“武装部队;”英雄世代“青春;”小事,大意义“ 青年的; “勇敢而有能力“妇女运动……纷纷诞生,为激励和鼓舞竞赛运动杀敌立功、建设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我国人民的爱国精神、纯洁的道德品质和优良风俗习惯”([3]),为弘扬越南人民的道德传统做出了贡献。
这场运动真正成为滋养每个人心中“善”的酵母,使其“如春花般绽放”,抵制旧社会的不良习惯、恶习和不良风俗。从而促使每个公民更加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更加自信,无论大小,只要是为了集体和社会的共同利益,就更加自觉地做事。
这场运动也在全民中弘扬了先进典型,激发了每个人的爱国热情,创造了我国民族在极其艰苦的历史时期战胜美国侵略者、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神奇力量。
直到生命最后的日子,在病痛中,胡志明主席依然坚持不懈地践行着这一运动。他的办公桌上,《好人好事》一书以及日报和周报上仍然留有他的签名,清晰地记录着授予行善者的勋章。
胡伯伯去世后,主席府的胡志明遗迹区——胡伯伯生命中最后15年(1954-1969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成为保存和弘扬他留下的无价文化遗产价值的地方。
给参观遗迹地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献和文物之一是“好人好事”类型的书籍,这些书籍在许多遗迹地出现过,例如:一楼的书桌、二楼的办公室和卧室、政治局的会议桌上、胡伯伯生病去世的H67房子。
纪念“好人好事”典范的小册子以及在遗迹区展出的文献和文物都是珍贵的遗产,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位到访的越南人民和国际友人。胡志明主席不仅谈论道德,不仅是革命道德的典范,他的思想和行动也致力于树立榜样,弘扬真正的好人好事,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些榜样的传播,这些榜样每天都在为每个人身上的善念和善良的品质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不良品性、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和邪恶将被击退;社会将像他一直希望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好:“每一个好人、每一个善事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我们整个国家就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1]何主席与记者见面(1980 年),同上,第 73 页
[2]何主席与记者见面(1980 年),同上,第 74 页
[3]何主席与记者见面(1980 年),同上,第 7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