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诈骗团伙37名被告受审第二天:揭露冒充政府机构和远程“诱骗”受害者的伎俩
在对37名被告人进行“利用高科技在网络空间进行欺诈性侵占财产”一审的第二天,法官小组与被告人进行讯问时,许多诈骗者的伎俩和伎俩被揭露出来。
专业欺诈组织
2021年至2023年间,通过社交网络、熟人介绍、朋友和亲戚的介绍,得知柬埔寨有“轻松工作,高薪”的信息后,受试者前往柬埔寨工作。柬埔寨的诈骗公司该公司由一名台湾人所有,而另一家欺诈公司则由一名名叫黎明勇(Le Minh Dung)的越南人所有(目前在逃)。
这些诈骗公司在构建严密的场景、像企业一样组织运营、给目标分配任务、冒充政府机构、打电话操纵受害者心理以窃取资产时,都会使用同样的伎俩。
审讯过程中,主审法官逐一传唤被告回答问题。被告清楚地回答了作案手法、如何指派人员引导“猎物”、诈骗成功后佣金的分配比例等问题……
.jpg)
因此,这些受害者经越南木牌国际边境口岸(位于西宁省)进入柬埔寨后,被一名名叫阿托(台湾人,具体背景不明)的人以高薪为诱饵雇佣。该公司在柬埔寨柴桢省巴维镇(靠近边境口岸)租用办公场所,并搭建了一套机器和互联网系统,以欺诈手段侵占越南人的财产。
该公司组织架构分为多个层级:公司所有者(A Tho);台湾籍员工担任经理、技术人员(简称PC)、会计;越南籍员工担任翻译,以及D1、D2、D3组(简称D组)的员工。员工入职时,会获发手机和一份包含越南公民基本个人信息的名单,例如:姓名、出生日期、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地址。员工在研究了这些伪造文件后,便开始实施诈骗。根据员工的能力,他们将被分配到D1、D2、D3组。
其中,D1是最大的团伙,负责冒充政府部门、分支机构、网络运营商、电力公司等机构的员工,打电话告知受害者其电话号码已被锁定、电力合同已被终止,或个人信息涉及犯罪活动。受害者上当后,D1会将受害者引诱至私人房间、酒店等独立场所,然后将电话和包含受害者信息的纸条直接转交给D2。
.jpg)
D2组人员经验更丰富,诈骗从业时间更长,他们受公司老板信任,扮演调查员、值班人员、团队领导等角色,深入挖掘个人和财务信息,制造恐慌和混乱。根据受害者所属群体(老年人(担心名誉受损)、工人(担心被捕)、企业(担心资产被冻结)等),D2组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受害者有经济能力,D2组会将案件“移交给”更高层级的人员。
D3组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D2组成员,他们长期从事诈骗活动。通常情况下,D3组由两名成员组成,他们相互配合,操纵受害者的心理,实施财产侵占行动。当受害者与D3组成员联系后,他们会扮演检察官、财务审查员等角色,直接通过指示受害者提供密码、一次性密码或将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等方式侵占钱财。
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操纵和金钱诈骗
诈骗分子常常利用受害者对法律的恐惧、对名誉受损的恐惧或对财产损失的恐惧来控制其行为。此外,第一天的工作指导文件中还包含对话和应对情景。受骗者还会通过视频应用程序伪造警察和检察官的形象,发送虚假的“逮捕决定”以增加可信度。每成功实施一次诈骗,D1 可获得赃款的 4% 作为佣金,D2 和 D3 可获得赃款的 5.5% 作为佣金。
在诈骗受害者后,这名台湾籍的PC(技术人员)将钱款转移到多个越南银行账户(虚拟账户),以逃避当局的追查。每个月,除了支付员工工资外,这些诈骗公司的老板还会支付租金、伙食费、员工差旅费……以及其他维持公司运营的各项开支。
.jpg)
具体来说,每天下午6:30(周日除外),公司都会召开会议,回顾当天的诈骗经验,并表扬那些成功骗取他人钱财的人。公司所有成员都会参加会议。会议开始时,公司老板、翻译、D1、D2、D3会聚集在一个房间里,表扬当天诈骗成功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属的D2或D3,该人员会汇报:“今天 D1。25D2.4 D3.2 诈骗了 12 亿越南盾”,“D1.15 赌注正在加注”,“D1.3 赌注已死”然后,员工们各自到不同的房间学习脚本,聆听录音以积累经验。在会议上,员工们分享他们在诈骗方面的经验,包括与受害者交谈的方式、常用语和措辞,以提高诈骗效率;从导致“死单”(受害者醒悟过来,不再受骗)的诈骗交易中吸取教训。
利用上述场景和伎俩,2023 年 7 月 9 日,A Tho 公司诈骗团伙从居住在捷克共和国的越南人 HVN 先生处骗取了超过 23 亿越南盾;2023 年 10 月 6 日,从居住在泰和市光田坊(现为西孝坊)的 TMA 先生处骗取了 1.6 亿越南盾;2023 年 10 月 23 日至 28 日,从居住在荣市雄福坊(现为长荣坊)的 PTP 女士处骗取了超过 30 亿越南盾。
2023 年 11 月 28 日至 2023 年 12 月 1 日期间,在将资金从 A Tho 公司转移到 Le Minh Dung 的公司后,涉案人员诈骗并侵占了居住在庆和省的 VTD 女士超过 35 亿越南盾的款项。
上述伎俩表明,高科技犯罪分子已将其作案手法升级为“工业化”模式,实现了系统化的分工,并运用技术和心理学手段来窃取财产。因此,民众必须对自称来自政府机构的来电保持高度警惕,切勿在电话中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户或一次性密码等,同时,一旦发现可疑迹象,应立即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