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启动水稻生产碳信用额度创造计划
(Baonghean.vn)——在国家推行碳信用市场政策的背景下,年稻种植面积达18万公顷的义安省已采取初步措施。《义安报》就此采访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厅厅长冯清荣先生。
PV:先生!碳信用额的产生不仅在义安省,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您能否分享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基本信息?
冯清荣先生:碳信用额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越南总理批准在湄公河三角洲建设100万公顷减排水稻项目,是越南落实该议题的首批举措之一。面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越南是全球首个实施减排水稻生产模式的国家,该项目被视为一个典范。如果成功,该项目将在资金、科技研发和推广等方面吸引国际合作伙伴的关注和支持。此外,我们还将通过生产优质水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利润以及提升农民专业水平来出售碳信用额度。

通过获得碳认证,越南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和价值将得到提升。生产既能满足粮食安全需求,又能适应气候变化。
据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称,通过与世界银行合作,到2024年,实施越南可持续农业技术评估(VnSAT)以确保水稻生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米种植区有望获得碳信用额度。目前,自然资源与环境部也在积极推动越南碳信用市场明年提前启动,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正式参与全球碳信用交易。
PV:水稻生产是一个重要的产业,但是,目前的生产方式仍存在诸多不足。先生,在水稻生产中引入碳信用机制,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呢?
冯清荣先生:义安省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8万公顷,年粮食总产量约110万吨,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而且还有盈余,为农民带来了收入。
然而,农业生产也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变暖的部门之一,其中水稻生产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50% 以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沿用旧的生产方式,不加选择地、不科学地使用水、肥料和农药。采用淹水灌溉法,从播种前到开花后约两周,田间持续保持水分,不仅浪费灌溉用水和抽水成本,还会排放大量甲烷(CH4),显著加剧温室效应。
减少甲烷排放的活动与稻田水分调控技术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水-干旱“交错”或“道路干燥这项技术不仅减少了用水量,还为提高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通过这项技术减少的甲烷排放量是发放碳信用额的基础,农民通过获得的碳信用额直接受益。
这种灌溉方法已在全球许多地区(包括越南)进行研究和应用,有助于节约20%至50%的水、劳动力和灌溉成本,同时水稻仍能良好生长,尤其能减少20%至48%的甲烷排放,从而缓解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问题。通过正确实施技术措施并在水稻生产中创造碳信用额,农民不仅有机会通过出售碳信用额增加收入,还能积极为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做出贡献。

PV:那么,先生,Nghe An 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什么?
冯清荣先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越南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强有力的承诺,将努力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净排放到2050年实现碳排放净零排放。总理已就气候变化、绿色增长、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发布了多项战略。将继续出台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等方面的详细法规,并落实碳信用市场。碳信用交易平台即将建立,预计从2025年开始试点。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也鼓励采用节水灌溉措施,例如旱淹交替,以减少灌溉用水量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效应
义安省水稻种植面积达18万公顷/年,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潜在减排量达14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水稻生产碳信用合作项目将于2024年春季作物开始试点实施。预计首季将在南灌区和南灌区内,南丹县、宜禄县、雄原县、杜良县、奠州县等地近6000公顷水稻种植面积上实施,约有2.4万户农户参与。

这是在越南义安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首个通过水稻种植获取碳信用额的项目,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支持,因此具备诸多有利的实施条件。项目各阶段将逐步解决技术、基础设施等相关问题。该项目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助力减缓气候变化、节约水资源;项目由JICA越南办事处委派的咨询机构负责实施。
为了按照碳信用额度的要求生产水稻,需要从生产季的组织和实施以及耕作措施的制定阶段就满足诸多标准和要求。目前,义安省已实施了多项智慧农业措施,例如应用系统强化稻作(SRI),每季水稻种植面积达1万至1.2万公顷。这被认为是水稻生产中应用碳信用额度机制的有利前提。预计在水稻生产取得成功后,该机制将推广到其他一些种植面积大、潜力大的作物,例如玉米、甘蔗、茶叶以及畜牧业。

然而,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新的方向,就连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都还没有真正理解,更不用说农民了。因此,首要任务是加强宣传和推广。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真正协调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指导实施,从而对生产组织施加压力,促使其达到要求。
PV: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