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艺术家和工匠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具有时代气息的维族和戎族传统文化
在民族文化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维歌和军歌始终萦绕在每个义安儿女的心中。为了保护和弘扬维歌和军歌,许多研究人员、艺术家和手工艺人辛勤耕耘,收集整理了厚厚的资料,准备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查,申请成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心收集
要恢复民歌结合其诞生的背景,工匠、艺术家和研究人员走访了拉姆河两岸的许多村庄和土地,收集古老的旋律,恢复源自民歌和诗歌的表演空间。

人民艺术家洪吕表示:“每种曲调都有其特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历代儒家学者和工匠的即兴创作。从接触工匠开始,我们聚集在一起研究并整理了一套文献资料,以识别维语和钦语。我们走访了清章、南丹、安城等地的许多工匠,记录他们的维语诗句,以分析不同曲调的异同。

人民艺术家洪吕在义安乡村进行实地考察时,总会询问那些年轻时唱过“维”和“延”歌的老人,只为听几句他们用“维”和“延”歌的回应,便会驻足停留。最有趣的是,老人至今仍保留着最初的旋律,以及他们开口时诙谐、深刻、即兴的回应。
人民艺术家洪吕说:“我去青章县拜访阮仲同先生时,他八十多岁了,是乂安省著名的民歌歌手和改编歌词作家。听了他即兴演唱一段关于民歌的对话后,阮仲同先生说,他的母亲,现年103岁的阮氏同女士,从小就是全县乃至全乡闻名的民歌歌手。我立即走进阮仲同先生的家,想听他唱歌。阮仲同先生立即即兴演唱道:”老人的声音苍老而颤抖,但已是春末秋初,还有谁会听他的歌声?我当时惊呆了,高兴得流泪了。这就是义静民歌,这就是渭军古风!
.jpg)
为了收集典型的民间旋律,研究人员耗费数十年时间从民间收集整理。据乂安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现为省传统艺术中心)前主任、音乐家清琉(Thanh Luu)介绍,民间有数百种“原创”旋律,其中仅胡、尉、岩三个民族就有约60种旋律。如果将其标准化,那么只有约30种旋律被称为原创。
然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印刷的曲调都存在重叠,这可能是由于在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一代传到另一代、从一个乡村传到另一个乡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复制粘贴”的情况。因为我们很容易犯错误,例如,一个曲调的名字叫“Vi Phuong Vai”,但音乐却是“Vi Do Dua”;或者一个曲调叫“Vi Song Pho”,但音乐却是“Vi Do Dua”……“因此,这部作品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乂安民歌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极其有趣的特质”,音乐家Thanh Luu强调说。

努力保护和推广
据悉,除了收集旋律、优秀民歌和对句以纳入《维族和延族》档案外,研究人员还致力于恢复演出场地和古代民歌场景。此前,民歌剧院的艺术家以及民歌团体在民间传播民歌的工作非常简单。说到表演一个场景或一首歌曲,一遍又一遍,都只是“维族上师”。因此,要吸引观众来表演非常困难。

人民艺术家红璐和她当时的民歌“工作者”们,非常关心如何将民歌搬上舞台,同时又保留其传统特色;如何正确地传承民歌,并将它们传承和发扬光大。她日思夜想,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了画家小山的画作《布房月夜》,红璐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要重现这一场景。于是,《布房月夜》这部作品,重现了昔日演出场地的景象,不仅在电视上,还在剧院现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布巷月夜》的设定为义安省各村庄、村落和居民区发展表演空间奠定了基础。人民艺术家洪吕和安宁人民艺术家根据前辈和当代研究者的众多文献资料,创作了无声电影《义静维和岩民歌“来自社区的声音”。这部电影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事会的认可。

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尚无研究能够明确指出宜静民歌的起源和来源,以及它们诞生于哪个世纪。就歌词而言,也很难确定哪些歌词才是“原汁原味”,因为“胡”、“韦”、“詹”等词都属于开放式结构,属于民间通俗诗歌(民歌/动词)的风格。宜静民歌最优秀、最独特、最“丰富”之处,在于歌词。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在当代语境下推广民歌,才是传承它们的关键。正如人民艺术家洪流所说:“当我们用当代的气息去传播它,它就能永垂不朽。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遗产时所确立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