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家
(Baonghean) -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逐渐改变,一切都披上了新的色彩,更加明亮,更加生机勃勃。这里有宽阔的道路,豪华现代化的城区,还有城里林立的摩天大楼。我与义静省结缘已超过半辈子,我感受到了每一次变化的动静。但或许是因为我一直怀念旧物,热爱旧物,我毕生致力于“寻宝”这份职业。
从文化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后,我回到省图书馆工作。起初,我担任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书籍、管理阅览室、开展基层运动等等。渐渐地,我开始接触并深入地参与地理学、文献收集和地方史著作的撰写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我对收藏文物和收集义静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
陶三静先生在展厅里欣赏古董。图片来源:PT |
有一次,我在阅读一份资料时了解到,法国是越南古钱币最大的收藏中心,而越南货币博物馆就位于巴黎国家图书馆。这些信息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些古钱币在越南或印度支那的其他国家都找不到?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些珍稀的钱币保存在自己的国家?我决心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去满足这些担忧:寻找古钱币。
我去废品店打听,捡到一些锈迹斑斑的钱币。起初,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因为古钱币如今已十分稀少,人们也不再注重收藏。然而,当我找到一枚钱币时,我欣喜若狂,所有的疲惫仿佛都消失了。晚上,我点上灯,静静地欣赏着钱币,直到深夜,努力理解钱币上文字的含义和内涵。读书不够,上网查也查不清,于是我把这些古钱币带给了一些精通汉字的学者。的确,当老人们解读这些文字时,我明白了每一枚钱币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不仅字体种类繁多,而且每个历史时期、每种材质的钱币都有不同的印刷风格、形状和大小。它们与每个国王、每个朝代、每个年代息息相关,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变迁。从那时起,我对古钱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找到更多古钱。从陈朝的青铜茶壶、冯元朝的陶瓷花瓶、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石斧,到民间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只要我听到,我就会去寻找。我微薄的公务员薪水不足以让我购买许多珍贵的物品,但有时我看到古董面临丢失的危险,就不得不变卖个人物品,攒钱赎回。我的妻子和孩子经常温柔地提醒我,不要用真金白银去购买那些不再有用的东西,但对我来说,这些物品不仅在我的研究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它们也是过去民族的传承之地、声音和灵魂。
如今,后世仍保留着许多祖传的古籍。其中之一便是清春乡(Thanh Xuan comh)一户人家发现的用侬文书写的《翘》(Kieu)书。此外,还有安城县公城乡陈贤先生捐赠给省图书馆的一套木刻版等珍贵文献。这些都是珍贵的文物,为历史学家们重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我走遍了各个村庄,拜访了村里的长者,根据他们的故事寻找遗物,询问尚存的古董,四处奔波,去古董店淘宝,希望能淘到文物。那段时间差不多有三十年了。现在我退休了,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研究我收藏的古董。从丁先皇时期到保大时期的各种钱币,从印度支那银行成立时期到后来我国有了国家银行时期的纸币,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物……我研究得越多,探索得越多,在古老古董中发现的新事物促使我记录下来,以便下一代能够了解和认识历史。所以我写书,记录地方史,记录越南人民,特别是义静人民,历代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 《作家义静》、《侨乡名士》、《义州书院》、《奉氏仁》、《堪雅黎——历史与传说》、《探寻义安文化遗产》……等书籍,都是我多年钻研历史,提炼、研究的成果。
闲暇时,我会参加拉姆河文化遗产和古董协会的活动,并会去荣市通常在周日上午举办的古董交易市场。在那里,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欣赏着来自全国各个省份、不同朝代的古董。这份热情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每当我对这些古董有了更多了解,我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和美妙。
每次走进陈列文物的小房间,我们过去人民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便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仍然暗自希望能够建造一座古董博物馆,让子孙后代能够感受到小铜币的珍贵,看到胡伯伯“金融货币”的独特之处,欣赏古代文物上丰富精致的纹饰。现在,我每天都能和老人一起喝茶聊天,品评古董,欣赏越南过去独特的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足以让我舒缓晚年。
冯涛
(根据义安省图书馆原馆长陶心静先生的故事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