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阳县仁迈乡坦坦村的瓦通德先生从事传统铁匠职业近40年。从14岁到15岁,瓦通德先生就帮助亲戚们锻造劳动和生产用的工具。他看着祖父、父亲和叔叔们工作,也跟着他们学,逐渐积累了经验,成为了当地著名的铁匠。这份工作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传承家族传统。照片:庆利Va Tong De 的铁匠铺就在 Tham Tham 村(Tuong Duong 县 Nhon Mai 乡)村头的一个小山坡上。每天凌晨三四点钟,铁匠铺就亮了起来。如果不用下地干活,Va Tong De 会整天待在铁匠铺里,忙的时候就干到晚上。炉子里风扇的轰鸣声、切钢的声音、磨刀的声音,以及锤击的声音,都深深地融入了他家的生活方式。照片:An Quynh一些工具,例如铁砧、锤子和手工锻造炉,都是从前几代传承下来的,并由Va Tong De先生进行了改进和补充,以适应当今的工作方式。照片:An Quynh苗族人通常居住在山区,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因此,他们也非常擅长打造生产工具,例如刀、锄头、铲子等。瓦同德先生说,要打造一件产品,铁匠必须经过多个工序,从切割铁器成型、加热、捶打、浸水,再加热、捶打,直至产品成型,然后磨利,最后制作手柄和柄。摄影:安琼以前,所有步骤都是完全手动完成的,但现在有额外的机器来支持该过程,因此速度更快,例如磨床、砂光机、风扇......照片:Khanh Ly打造优质产品不可或缺的一步是打磨。当产品(刀、锄头、铲子……)成型并确保硬度后,Va Tong De先生会用旋转的磨石来磨利刀刃,并打磨工具表面。照片:An Quynh
Tuong Duong Nhon Mai 公社 Tham Tham 村 Va Tong De 先生的火炉片段。剪辑:Khanh Ly接下来是手工打磨,使用在刀槽中挑选的天然石材(水磨),使刀刃更加锋利。照片:An Quynh-Khanh Ly铁匠Va Tong De不仅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和锋利度,也注重外观。例如,刀柄通常由水牛角制成,刀鞘则由至少干燥一周的木材制成,因为使用新鲜木材会导致刀生锈。图片:Khanh Ly铁匠Va Tong De平均每天制作2-3件产品。在边境的仁梅乡(Tuong Duong),只有他的铁匠铺仍然定期点火,而且他的技艺高超,因此产品不仅销往本村、本乡和周边地区,还销往老挝,价格根据种类不同,从5万越南盾到50万越南盾不等。图片:An Quynh除了锻造刀、锄、铲、镰、锹等生产和农耕工具外,Va Tong De先生还为当地居民修理农具。对于那些困难的农具,他会免费帮忙修理,有时甚至会赠送新的。Va Tong De先生说,由于产品质量好,“有时他甚至无法及时锻造出来卖出去。” 图片:Khanh Ly作为慈阳县仁迈乡坦坦村的一位杰出人物,瓦通德先生始终是村里各项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先锋。除了开办铁匠作坊外,他还务农、种植木薯,并饲养了20头水牛和奶牛。他分享说,每次生火,他都倍感快乐,因为他不仅服务于村民的需求,也为传承蒙族传统的铁匠职业做出了贡献。照片: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