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称这位母亲为“国母”,并讲述了她用手帕送儿子出国的故事。
(Baonghean.vn)——一位身材矮小、受教育程度低于封建礼仪标准,却才华横溢、精神抖擞、爱国情怀无比的女性,克服重重困难,三次前往暹罗(今泰国)为起义军购置武器。她就是陈氏簪夫人——潘佩珠敬仰并尊称为“国母”、“小忠”的她,一位来自鸿林地区的女英雄。
洪林地女英雄
过去关于土多庄(今琼多)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文章和研究汗牛充栋,但似乎无论写多少、说多少,都无法完全展现它的魅力。土多庄素有“学者之乡”、“帝王之乡”的美誉,远近闻名;土多庄人则以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英勇爱国而著称。不仅男性,许多女性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载入了越南的黄金史册,其中就包括“小忠”陈氏簪。
![]() |
| 琼多伊——众多才华横溢、勇敢无畏的人们的故乡,拥有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其中包括陈氏簪夫人。照片:越雄 |
据说,著名学者范廷泰校对完《大南国书传》一书后,将其拿给学生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几句赞扬之后,一位年轻女孩大胆地站起来说:“这本书不错,但我认为你对海巴忠的评价有误。即使她与马源的斗争失败了,也不能这样写:‘一个女人怎么能与英雄对抗呢?’”
演讲者是陈氏簪女士,她是陈友德博士的女儿。陈友德博士曾任永祥县县长,也是干王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她的简短演讲展现了一位女孩的才华和勇气。尽管接受了封建教育,她依然奋力挣脱束缚,渴望为家乡和国家做出贡献。
陈氏簪女士的故事被记载于许多史书和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文献都认为,陈氏簪女士于1860年出生于琼柳县琼多乡。她一岁时父母双亡,由母亲和哥哥陈英抚养长大。在琼村,陈氏簪女士以勤奋好学、温柔贤淑和聪慧过人而闻名。1876年,经著名学者范廷泰(她父亲的同班同学)介绍,她嫁给了琼村的何伯智(法官何仲全之子)。
1885年,结婚九年后,丈夫何巴智在法军屠杀宝厚村和琼多村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令她痛失爱夫。作为寡妇,她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五岁的何春谦和两岁的何春兰(何学林)。陈氏簪强忍悲痛,决心投身于当时正在酝酿、蓄势待发的爱国运动。她积极参与干王运动,为潘廷峰和阮春温起义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
| 19世纪越南妇女的丝绸织造工艺(左)和陈氏簪女士的儿子胡学林先生。图片来源:互联网 |
当时的琼村以丝绸织造闻名。为了迷惑敌人,便于行动,她乔装成丝绸商人,在义静地区四处奔走,但实际上,她暗中充当联络人,筹集资金为叛军购买武器……
1892年底,陈夫人装疯卖傻,协助曹胜和阮辉顺的军队成功攻占河静城后被捕,送往荣市监狱。臭名昭著的恶法官曹玉黎亲自对她进行审讯,手段极其残忍,从贿赂、威胁到酷刑,无所不用其极。尽管遭受各种毒打和酷刑,她始终没有动摇。
由于无法获得她的供词,臭名昭著的凶残杀手曹玉黎将所有怒火都发泄在了她身上,亲自指挥审讯和酷刑,并施以阴险的计谋。吸取教训后,每次被捕并被押往荣监狱接受审讯和酷刑时,陈氏簪女士都会偷偷地在身上藏一把上好的烟草,以防酷刑过于残酷,她就吞下一把烟草让自己醉酒,从而迫使他们放了她。从荣监狱回来后,陈氏簪女士在秘密行动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
她曾三次受潘廷峰委托前往暹罗(泰国)购买武器。她从位于河静省香溪的武光基地出发,不顾身体不适,跋涉漫长的路程,穿越老挝的森林,最终抵达暹罗的那空镇,完成她的使命。这条林间小路后来成为20世纪初潘佩珠领导的东渡运动中爱国者出国征战的必经之路。
母亲的手帕
进入20世纪初,陈氏簪加入了由邓泰丹和吴德基创立的赵阳常官协会(一个爱国组织),该协会旨在聚集爱国人士,建立一个鼓励和促进各种形式的爱国活动的基础,例如开办学校、传播文化、扩展人民的知识……她本人为该协会的物质和财政基础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义静省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新的潮流时,她积极参与了维新会(1904年)和潘佩珠发起的东渡运动(1905年)。潘佩珠委托她带领阮叔景、陈友禄、胡士清等爱国青年赴日留学。她强忍泪水,决心劝说次子胡学林去寻找拯救国家、拯救人民的出路。
![]() |
| 潘佩珠领导的东都运动的部分参与者。图片来源:Pinterest |
这位被潘佩珠敬仰并称为“国母”的母亲,在送别儿子时有一句名言。1906年,响应东都运动,陈夫人送何学林赴日留学。父子在边境分别时,她撕下一块手帕递给儿子,说道:“你生来就是要洗去国家的耻辱,就像这条毛巾是为了擦干人们的脸庞而织成的。这条路注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你必须努力克服它们,绝对不能半途而废,不能背叛祖国。如果你不服从我,我对待你的标准就和对待这条破毛巾一样。”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陈氏簪女士以义安省女儿的爱国情怀和非凡精神,继续投身于各种爱国运动,例如:越南光福会(1912年)、邓叔华先生前往暹罗请求土地建立翠峪的运动、争取潘佩珠先生特赦的运动、潘周桢先生的追悼会、新越和越南青年革命同志协会的活动等等。当时琼村的爱国青年,凡是想了解革命或阅读进步书籍和报纸的,都会来找她。四十多年来,她的家也成了许多爱国活动家的联络和庇护所,因此,尽管她在爱国活动中没有担任任何重要职务,她的家人还是经常遭到搜查,她本人也被敌人视为危险人物。
1928年,陈氏簪夫人年近70岁时,义安领事将她召到荣市监狱劝说她:“嗯,你年纪大了。如果你愿意,就留在这里吧。政府会好好照顾你的……”她想都没想就立刻回答道:“我们南方人不习惯这种寄生虫式的生活方式。至于我,我也不习惯使用别人给我的东西。请让我回家吧。”
1929年,尽管身体虚弱,陈氏簪夫人仍设法前往顺化拜访潘佩珠先生。1930年初,她病危之际,听闻党领导下的义静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说道:“以前的民族救赎事业没有成功,但现在共产党兄弟们继续努力。”1930年5月6日,当义静省工农斗争的火焰开始燃烧时,陈氏簪夫人的爱国之心也停止了跳动,给她的子女、孙辈和祖国留下了无尽的悲痛。
陈氏簪女士为祖国的爱国运动默默奉献、奋斗七十载,她的灵魂、精神和决心始终如玉般晶莹剔透、如花般芬芳馥郁、如火般热情似火,当之无愧地荣获潘佩珠先生授予的“小忠”称号。她成为了先辈爱国革命传统的光辉典范,也是义安省女性在英勇的苏联祖国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