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困难土地
(Baonghean)- 清平村党支部(清山公社,清章县)党员们坚持不懈地用知识和热情帮助安置区人民建立新生活,齐心协力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为每个家庭点燃温暖和幸福之火。
茶树与“唤醒大地”的旅程
克木族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森林里,他们到森林里猎鹿、采竹笋、耕田。然而,当Tuong Duong县克木族村Thanh Binh村的村民们搬到新的土地——Thanh Son安置公社(Thanh Chuong)时,一切都变了。
在新农村,人们学会了去森林里种植相思树和茶叶。当山上绿意盎然时,他们又下到山谷里播种水稻,搭起谷仓,扎营安营。生活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 |
清平村的克木族人开垦溪坎土地,种植水稻。图片来源:清琼 |
清平村党支部书记卢春碧回忆起第一次离开故乡祥阳搬到新地方的情景时说,清平村是清山县最新的安置村之一,2012年人们才刚刚搬到这里。
迁到新土地的初期,生产用地有限,民众对新环境还不熟悉,许多家庭打算返回老家。毕先生深知,如果只说不做,民众不会听,也不会被说服,因此,他和支部12名党员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留在土地上,为民众创造生计。
如果只说不做,老百姓是不会听的,也不会信服,所以支部党员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坚守在土地上,为老百姓谋生计。
安顿下来两个月后,毕先生把所有的补偿款都花在了溪甘山的土地上,用来种植茶叶。他和妻子无法继续工作,所以他不得不雇人帮他翻地、除草,清理了近一公顷的土地。得知国家将为重新安置的居民提供茶种补贴后,他们一家更加积极地开垦土地,用于经济用途。
![]() |
清平村党支部书记卢春碧先生和他的妻子是搬迁后种植茶叶的先锋。图片:清琼 |
土地没有辜负人民,茶树生根发芽,溪甘水也随之而来,将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沃土。毕先生的成功,让清平村的人们效仿,也开始坚持靠土地谋生。
一些农户,例如 Moong Cong Cuong、Quat Van Xuan……,已将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 1.5 公顷。如今,全村茶叶总面积已达 10 多公顷,共有 36 户农户参与种植。其中,已采摘的茶叶面积近 7.5 公顷,每年可产出数十吨成品茶。由于茶叶长势良好,商贩们一采摘下来就来村里收购。
党支部书记的热情和活力对这一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树立了榜样,而且在每一步都密切指导人民。
“谈与做”的核心
茶树并非这片土地上唯一的奇迹,清平村的长辈至今仍将许多故事讲述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作为他们开垦这片艰苦土地的骄傲。清平村村支部副书记、村长雄玉桂先生带领我们穿过方正笔直的田野,田野上人们正在积极耕耘,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他高兴地说:“如果说以前大家还抱着等待和依赖项目补贴稻米的心态,忽视了生产,那么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稻米储备,再也不用担心补贴期结束后吃不饱饭了。”
![]() |
卢春碧先生和洪玉桂(封面左)在村民政策宣讲会上。摄影:Thanh Quynh |
站在自家3亩良田前,阙先生没有忘记最初陪伴村民改良土地、挑水开垦稻田的艰辛,尽管他那双手只习惯拿着稻草和锥子播种,现在却要拿着锄头挖土,用双手插秧,真是奇特。后来,通过技术培训班,最初的困惑过去了。3亩稻田里花开富饶,每茬稻谷近600公斤,阙先生一家在歉收季节再也不用挨饿了。
如果说以前人们只能等待和依赖补贴大米,那么现在许多家庭都有大米储备,因此他们不再需要担心歉收季节的饥饿。
他继续用言语和行动与党支部一起动员群众开垦更多土地,让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守土致富。得益于此,该村溪坎沿线近6公顷荒地被筑堤,引水改良土壤,并按照培训的流程种植新品种。
人们亲眼看到,种植水稻比种植旱稻容易得多,产量和效率也高得多。所以没有人想过离开安置地回到老村。
![]() |
清平村的生活重新焕发活力。图片:Thanh Quynh |
除了种植洋槐树和水稻,清平村村民还合理利用国家的扶持项目,发展了近42公顷洋槐树、4公顷木薯和多个养殖场。稳定的生产使该村的贫困率大幅下降。2010年村民开始搬迁定居时,该村的贫困率高达100%,而现在只有60%多。
人均年收入约为900万至1000万越南盾。虽然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但它初步激发了人们在新土地上努力建设生活的动力。
青山公社党委副书记卢文元先生在送别青平村时表示:“青平村地势险要,土地贫瘠,在吸引人们离开家乡来此定居的过程中,曾面临诸多挑战。但后来,多亏了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红色种子’们,他们率先开垦了这片贫瘠的土地,掀起了一股创新之风,改变了人们的经营思维和习惯。从此,青平村的面貌发生了许多积极而可持续的变化。”
![]() |
通往 Thanh Binh 村的混凝土路。照片:清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