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天里的热饭菜……
义安连日暴雨洪涝,房屋田地被冲毁,低洼地区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送到民众手中的热腾腾的饭菜,如同一团火,温暖了他们的心。饭菜虽然简陋,却饱含着爱心,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支柱,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度过汛期。
“饿的时候吃一块,胜过饱的时候吃一整包”

这两天,白玉乡兴实汽车修理厂老板娘的厨房里总是热气腾腾。一锅锅白米饭,一锅锅热气腾腾的饭菜陆续端出来,装进箱子里,准备送给新安、新富、义行等地的灾民。
雅女士吐露心声:“我从事运输工作,跑遍各地,知道民众生活仍然很艰难。如今洪水来了,困难更是成倍增加。想想人们被水包围,饥寒交迫,无法入睡的情景,真是难受。”9月30日晚,雅女士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民众被洪水困于困境的照片,便决定发布一条消息,表示将免费提供300份餐食。出乎意料的是,这条消息立即得到了广泛传播。有人捐献大米,有人捐献香蕉、蔬菜包、鸡蛋;卡车队的兄弟姐妹们也纷纷出力帮忙运输。从最初的300份餐食,短短两天时间,雅女士就做了2000份热腾腾的餐食,10辆卡车开进灾区,将食物迅速送到灾民手中。

她不仅准备了足够的食物,还准备了干粮、面包、牛奶、水……“在别人有难时伸出援手,是一种幸福。看到大家领到每一份餐食时都热泪盈眶,我才知道我的工作有多么有意义。”阿嘎眼里闪烁着喜悦和感动。
同样秉承着“守望相助”的精神,Anh Son Online志愿者小组迅速联系河内市爱心俱乐部,启动了“汛期暖餐”项目。除了自筹资金外,志愿者们还积极动员区内外众多组织、团体和爱心人士的支持。短短几个小时的呼吁,肉类、大米、蔬菜、燃气、柴火等物资就陆续送来,让公共厨房变成了日夜火热的场所。

大约30名成员,包括赶集的、加工的、厨师和司机,都忙碌而敬业。有的人彻夜做饭,有的人趟过深水,把大米送到家家户户,但大家都怀着同一个目标:不让灾区的人们挨饿,不让他们被遗忘。
志愿者小组副组长裴公政先生分享道:“五年来,我们小组一直在各地开展救灾工作,从广治到老街。这次洪灾,当地人民损失惨重,在没有外部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决定自己做3000份饭菜,支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人切肉,有人摘菜,有人淘米,有人生炉子。”

有时候,我们为了给民众做好早饭,要熬夜杀猪;有时候,我们还要趟过洪水,把米送到深夜。很多时候,米煮得很晚,我们仍然努力涉水,划着小船,把一箱箱米送到每家每户。看到民众收到米时激动的神情,所有的艰辛仿佛都消失了。
不仅参与志愿活动的人士,就连洪水灾区的民众也纷纷自愿贡献力量。例如,来自安山乡7号居民组的陈贵胜先生,虽然自己的房子也被洪水淹没,物品也尚未清理,但他仍然和志愿者团队一起煮饭、分餐,分发给灾民。陈先生分享道:“在这个时候,人间的爱心是每个人在洪灾后重建的动力。能够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只是微薄之力,也是一种幸福。”

从阿嘎女士的厨房到安山在线小组的集体电饭锅,热腾腾的饭菜传递着乂安人民的慈善精神,不仅温暖了人们的心,更点燃了人们的信念,让大家更加坚定地战胜洪灾。
政府陪伴,情谊相伴
10月1日晚,义同乡洪水仍在缓慢退去,许多村庄和村庄处于孤立状态,当地政府迅速组织船只,将盒饭、方便面、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送到每户人家。义同乡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黎氏艳香女士强调:“我们将继续提供支持,不让任何一户人家在困难时期遭遇物资短缺。”
这些简单却及时的餐食,给了人们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义同乡居民阮仲静先生感慨万千:“我家被水淹到屋顶了,全家五口人都被政府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躲避了两天的洪水,每天能吃上三顿热腾腾的饭菜,真是让人感动又暖心。”

不仅义同公社,全省许多其他公社也通过集体厨房弘扬“互助友爱”精神。在万都公社,响应党委的指示,公社妇女联合会主动为搬迁到公社军事指挥大厅的农户做饭。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菜,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和组织的关怀。
在林城乡,工会会员和青年们还在乡军事指挥部点燃了篝火,为日夜支援人民的武装部队和志愿者们送去温暖。简单却温暖的饭菜为奋战在抗击暴雨洪涝一线的人们增添了活力,鼓舞了他们战胜灾难的精神。
可以说,当地政府和群众组织不仅关心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分享和支持。在最艰难的时刻,这种陪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整个社会都在他们身边。

今年汛期,义安省及中部地区其他多省受灾严重。房屋、庄稼和牲畜被冲毁,生活被打乱。然而,在逆境中,团结互助、关爱的精神依然闪耀。热腾腾的饭菜和及时的慰问,最能体现分享的力量。从像阿雄女士这样的个人,到像“Anh Son Online”这样的志愿者团体,再到政府和机构的积极参与,所有人都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温暖的怀抱。因此,在每一位经历过这场自然灾害的人们心中,他们不仅会永远铭记灾难带来的损失,更会铭记那些温暖的人性记忆和充满爱意的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