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的双手
(Baonghean) - 新年伊始,大批人涌向寺庙和神社,这并不奇怪。几乎每个来到这些圣地的人都带着各自的愿望,祈求平安、健康、名誉、财富、子嗣等等。也有些人只是为了欣赏春日美景,沉浸在热闹的春节氛围中。
![]() |
年初,许多寺庙和佛塔人满为患(图片来源:网络) |
年初讨论去教堂的话题总是一个漫长而敏感的故事,因为它“触及”信仰、信念以及那些代表着超越我们尘世的超自然力量的圣人和神灵。宗教和信仰始终是一个难题,甚至科学也尚未能够解释或确定。正因如此,当人们在这个领域争论是非对错时,或多或少会犹豫不决,难以达成共识。
我去寺庙和佛塔的时候,通常只是焚香祈福,因为我相信敬意源于内心,不一定要用高高的供品、满满的供品来表达祈愿,才能皈依神佛。也有人精心准备供品,每年春天来祈求平安、驱除厄运——这是他们寻找心灵安宁的方式,是帮助他们克服人生困境的“灵性支柱”。这也取决于每个人的观点。
然而,最近,我们开始听到许多关于我们表达信仰和信念的方式的评论和区分,将其与社会认为文明的不成文标准进行比较,以协调精神价值观和科学性质。
![]() |
人们在黄梅寺举行仪式以驱除厄运。 |
寺庙、宝塔和神社都张贴告示,要求游客只在香炉中焚香,不要将香炉随意摆放在树根、柱子或院子角落等处。每人不要焚香过多,以免造成烟雾缭绕,既造成污染,又给后来的游客带来不便。一些利用圣物谋取私利的现象,例如算命和通灵,已受到媒体的批评,并遭到管理人员的“严厉”处理。
最近几天,社交网络上一篇关于佛教不讲经说法、不要求供奉以驱邪的文章被大量转发。我认为这是社区对灵性和信仰认知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之一。我们不再盲目地跟随人群低头祈祷,在香烟缭绕中,有时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向谁、什么或什么祈祷,而是学会了探究仪式和精神概念的起源和原因。由此,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最恰当、最真诚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信仰和敬意。
那是回归灵性和信仰的本源,因为它们终究是指引人们找到平和柔和之路的“精神支柱”。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我们究竟在向什么低头合掌,那尊高耸的雕像究竟代表着哪些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美好价值观?又或者,我们仅仅是在一块毫无生命力、毫无知觉的金属块前合掌,然后我们自身也变得毫无知觉、毫无意义,却浑然不觉?
海朝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