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加热器
(Baonghean)-荣市的夜晚灯火通明。但在人行道上,在黑暗的角落里,仍然有一些生命需要温暖。
城市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匆忙,每个人都想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尽快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我跟随一群10位朋友,他们都是9X一代,去做一份默默耕耘多年的工作。
![]() |
志愿者们来到陈富街探望这位住户。 |
志愿者小组组长阮忠孝推着一辆破旧的推车,车上装满了预先准备好的午餐盒。我们前往荣市,那里的摊贩们正准备离开,留下一堆堆散发着浓重气味的垃圾。在一栋高层建筑的门廊前,一名男子躺在一条薄毯子下。一名小组成员走过去扶他起来,另一名成员礼貌地递给他一个午餐盒和一瓶水。
男人原本充满忧伤的眼神突然亮了起来,伸手接过饭盒,还不忘道谢。趁着短暂的时间,我向他打听了一下,得知他以前是有房有家,但不知何故多年前和妻子离婚了。如今,他的儿女都有了房子,也邀请过他回去几次,但他自卑感太强,只好接受雨中生活。
![]() |
给在 Vinh 市场附近门廊前避难的老人送去大米。 |
街对面,一位老人躺在地上,身上裹着麻袋,头枕在一块纸板上。他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和一瓶水,瘦骨嶙峋的双手颤抖着,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前几天我们给他的毯子呢?”阮忠孝问道。老人举起颤抖的双手指着,嘴里又含糊不清,越说越让人听不懂。
大家都猜他下午肯定是不知去向,新毯子被人偷了。今晚,他得用单薄的麻袋裹住自己这老弱病残的身躯。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也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在这里待了很久,白天四处流浪,捡破烂为生,晚上就睡在大房子的门廊上……
我们继续逆流而上,来到了古仙河,那里的渔民生活艰苦而悲惨。我们用手机的闪光灯沿着小路走到河岸边,站在一艘小船前。
![]() |
给住在 Cua Tien 河小船上的一对老夫妇送米饭。 |
几个年轻人喊着:“爷爷奶奶!”船突然被船主翻了个身,摇晃起来,然后传来疲惫得像呻吟一样的回答。其中一个年轻人端着两份米饭,走到船头,借着手机的灯光,我看到一个瘦削的、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的老人掀开船帘扶着他。我认出这位老人是同事一篇报道里的人物,写的是一对老夫妇靠捡废铁过活,住在小船上的感人爱情故事。
不远处,一间小小的茅草屋透着微弱的灯光,不时传来咳嗽声。茅屋里住着两个女人,一老一中。老妇人是个哑巴,只能咕哝几句,靠打手势交流,靠捡废铁为生。中年妇女因境遇不幸,不得不离开家人,四处漂泊,靠采摘野菜卖给餐馆为生。两人素不相识,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还是凑钱一起租了一间茅屋,遮风避雨。偶尔还能得到一些免费的饭菜,那是同在清荣的年轻朋友的善意。
从荣市市场出发,我继续追随志愿者的脚步,来到荣市火车站,下到汽车站附近分发剩余的餐食。一个小时内,近20份餐食被分发给了无家可归和贫困的人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没有人愿意谈论自己的身份和家庭背景,没有人愿意向陌生人敞开心扉。
![]() |
志愿者小组的两名年轻人给住在小屋里的一位哑巴老太太喂米饭。 |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故事都充满着悲伤和苦涩,讲述着不幸的命运在生活的风雨中辗转反侧,饱经沧桑。他们的心因伤口已然结痂而伤痕累累,他们不愿也没有必要敞开心扉,与世人分享。他们需要的是白天能挣到足够的钱来填饱肚子,饿的时候能有人给他们一顿饭或一块蛋糕,晚上能有个温暖的地方躺下,不被赶走。
人群渐渐散去,年轻人也各自回去工作了。我和阮忠孝只是简短地聊了几句,了解了一下这位26岁男子的志愿者团队。这个团队有20名正式成员,全部都是年轻人,有学生,也有已经工作的人。
过去五年来,Hieu 和他的朋友们每周两晚都会向无家可归者分发近20份免费餐食。这些餐食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一家餐馆的赞助,一部分来自慈善家的募捐,其余则来自朋友们通过销售消费品赚取的利润。
丛健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