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历史上的国王都谦卑自己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国王是至高无上的,被视为天子,永远正确,但有些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会“勇敢地”向臣民承认错误。
黎圣宗国王向其臣民道歉
黎圣宗(1442-1497)是黎朝第五位国王,被认为是越南历史上最开明的国王。在他38年的统治期间,大越在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据史学家记载,黎圣宗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好学开明,甚至敢于承认错误,向臣民道歉。《大越全书》记载,国立大学学士德笃严和文宫大学士阮伯祺曾上表,坦言黎圣宗喜欢写些肤浅无用的学问,不重视经史。
黎圣宗不以为意,回答道:“我若好文学,不以经史为本,那还有什么书可读呢?我反省了自己,又反省了您的话,‘虚荣’四个字里,已经包含了忠义。但如果我写文章来反驳,那就错了。当时您及时阻止了我,我也就不客气了。”
黎圣宗钦佩阮巴基的才德,赐他“文峰先生”的称号。阮巴基驾崩时,黎圣宗遣使黎宪官范虎,并赐诏书:“您忠贞不渝地侍奉君王,秉公行义,日夜侍奉君王。如今已六年,您已奄奄一息,但您的忠诚丝毫未动摇。”
![]() |
黎圣宗铜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还有一次,1467年,东北地区发生叛乱。黎海将军和夸达提督率军平叛,但战败,并被送上法庭。刑部尚书援引“八审”(对八类人给予考虑,减轻刑罚),打算赦免这两人。
御史陈色同意了,并上奏国王:“历代只有犯大罪、谋反等罪的官员才不得享受八项律令。我从未见过犯了一般罪行的官员不受此律令。”黎圣宗回答说:“军法只有一条,没有两条。陈色所说的只是借口,混淆视听。陈色的罪名必须得到惩处。”
然而,国王随即下诏承认错误:“我诬陷你是个恶人,妄图欺骗人民,这是我的错。现在,如果你有什么好主意,尽管告诉我。这就像旱灾时甘霖降临,就像渡河时舟船相随,请你记住。”
史学家评价,都察使陈色为人正直,深谙法律,敢于说出令国王不悦的话语。黎圣宗一时冲动,不按常理出牌,但国王仍然能够重新思考,勇敢承认错误,并诚恳地请求听取更正直的言辞,令人敬佩。
光中国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光中(1753-1792)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国王,他的智慧和才华也备受赞誉。在众多关于他杰出才华的传说中,有一件事展现了这位国王乐于学习的品质。那就是他回应升龙万章村村民的“请愿”。
据历史学家陈文甲记载,1789年,光中国王击败清军后,文庙附近的文昌村村民上交了一份请愿书,内容涉及1786年升龙文庙被焚毁,石碑被踩踏、推倒的事件。
请愿书上明确写道:“大夫石碑无辜/却被连累于火/石碑被践踏/石碑屋被烧成灰烬”。请愿书还指责光中国王:“悠久的文化/可惜我们至今未接待您的到访”。
光中国王读了奏折后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它并非按照奏折的格式书写,而是由一位儒生根据他的喜好用喃体书写。另一方面,奏折虽然引发了郑开军队摧毁石碑的疑虑,但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提及西山军队摧毁文庙,以免冒犯国王。奏折甚至没有称呼国王为“陛下”,而是称呼他为“大人”,含蓄地表达了国王的不满。
![]() |
光中皇帝雕像,位于光中博物馆(平定省)。照片:维基百科 |
光中国王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派人去调查是谁胆敢写下这份奏章,是谁参与了重建石碑的请求,皇帝也立即在奏章上签了字:“我不怪农民/我只鄙视儒士/竟敢称呼国王为‘陛下’!儒士是谁?令部将问,民将答。”
光中国王不再多问,直奔主题,立即将圣旨和太守的劝告放在了那张侬的奏折上:“够了!够了!够了!事已至此,百事皆咎于我!明日明日,清扫江山,立乂碑于千恶之位,郑家基业已毁,莫怪郑开永受冤屈”。
据史学家考证,面对民众的“请愿”,光中国王直言不讳,坦然承担责任,承诺修复文庙,真正展现了一位贤明君王的勇气与坦率。
李高统王颁布了悔罪诏书。
曹统(1173-1210)是李朝第七位国王,三岁时在宰相苏显清的辅佐下登基。曹统成长于亲政时期,爱好狩猎,治安不明,掠夺民财,修建宫殿,强迫数百人服侍,因此各地盗匪猖獗。
《大越全书》载:“国王荒淫无度,治安不明,匪患如蜂,连年饥荒,李朝基业从此衰微……”直至1207年,国王见匪患频仍,才幡然悔悟,下诏承认错误。
《大越书》记载了当时的诏书:“吾年幼,责任重大,远居异乡,不明民情,听信小人之言,使部下怨恨。民怨我,吾可倚赖谁?吾今改过自新,与民同乐。被充公的土地、财产,一律归还。”
李高同下达忏悔诏书,被认为是越南封建历史上第一位“敢于”谦卑自己、向人民道歉的国王,但1207年正是这位国王生命的最后一年。三年后,李高同驾崩,国家陷入混乱,朝廷不得不完全依赖陈氏家族的力量。因此,史学家认为这位国王的忏悔诏书为时已晚,仅仅是为了忏悔而忏悔,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纠正局势,或者局势已经糟糕到无法改变。
据VNE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