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德熙熙攘攘,班车声不断

June 30, 2014 18:58

(Baonghean)-“从古至今,织锦一直是农德族的传统职业。每家每户都会织自己的衬衫、围巾、毯子……来给家人穿。织锦还能帮助成年的女儿在出嫁前学习一门手艺。近年来,来自低地的人们纷纷来到村里订购,这让农德族人非常高兴!”来自南坎乡(启山)农德织锦工艺村的罗美美说道。

Mế Lo Mẹ Mi bản Noọng Dẻ bên khung cửi.
来自 Noong De 村的 Me Lo 和 Me Mi 在织布机旁。

从芒森镇往南坎方向走,12公里是平坦的柏油路,骑摩托车几十分钟就能到。农德村,7号国道两旁房屋鳞次栉比,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这里,每家每户至少有两台织布机。看着美米纤细的双手在织布机上轻抚着布料,可见织锦这行不仅需要勤劳,更需要灵巧。美米今年已年过65岁,她每天都坐在织布机前织锦。 “以前,农德人要去芒辛市场买织围巾、裙子的材料,一路走,累得腿都酸了。路又弯又陡,前面大大小小的石头很多,谁也不敢骑摩托车,生怕掉下去。但因为喜欢织布,他们家家户户都去。为了买材料早点回家,天还没亮就得起床。到家的时候,太阳早已落山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去买材料。那时候织锦是全家一起干的,不像现在,是按份计酬的。每隔几个月,大家就会去市场买一次材料,顺便买点盐、油、鱼露之类的生活用品……每个人都提着满满一篮子。”

最重要的还是节假日、过年、过节出门穿的衣服。逢年过节,围巾、裙子织得更讲究,从颜色上来说,这个颜色跟那个颜色的搭配要好看,要鲜艳,从围巾、腰带也要跟衣服协调,很讲究。而每天穿的衣服,也要有合适的颜色搭配,符合民族特色,要跟以前奶奶、妈妈织的衣服一样,黑、蓝、红三色为主色调。久而久之,路过7号国道南坎乡的人们,看到了农德人穿的衣服,有人拿到集市上去卖,有人来问价,渐渐地,村民们也织衣服卖了。

农闲时节,人们依然会下田织布,直到村里有人来收货。从此,原本熙熙攘攘的农德村更加热闹了。“织一条围巾要多久啊,夫人?”,“一个人一天能织近3条围巾。但他们并非每天都连续工作。人们也会下田……他们每天要花几个小时。送货的日子,他们有时会织到晚上10点或11点才停下来。在收获和播种的季节,男人们会下田,这样妇女和女孩们就可以待在家里织布,及时送货。织布还能带来每人每月150万到200万越南盾的收入。”在农德村,梅米是村妇女协会的负责人,代表村民与河内和荣市的公司合作送货。每个月,梅米都会带些原料给村民们制作,约定好日期去领取成品,村民们只需自己织布,不用担心消费来源,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跑到区集市去买原料。村民们非常喜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儿,一组织围巾,一组织衣服,一组织毯子、枕头……每个人都很开心,因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还能有额外的收入。农德村200多户人家拥有400多台织布机,有些家庭甚至拥有3台织锦机。美卡美文说:“我家两台织布机中最老的一台有60多岁了,那是我婆婆的。这台织布机也有30年了。我当儿媳的时候,婆婆把这台织布机送给了我,我的女儿和儿媳们织布也很厉害。我们家每月能拿到400多万越南盾的工资,村民们都很兴奋……”美文一边说着,一边在织布机上轻轻地移动着手脚。

农德村织锦业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之美的象征,为帮助人们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做出了贡献。

秋香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农德熙熙攘攘,班车声不断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