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着诗人的灵魂
(Baonghean)——在小床上,诗人日复一日地用一只胳膊勤奋地写着关于他的家乡和村庄的潦草但充满感情的诗歌。
一年前,我有幸结识了梁文祥先生。当时,我在脸书上读到他的叙事诗,便知道它们并非“金玉良言”。然而,不知为何,在与梁文祥先生多次交谈之后,他的诗作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关于他的种种疑问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决定亲自去拜访他。
![]() |
| 梁文祥躺在他的新电脑旁写诗。照片:Dao Tho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们抵达了坎村(位于谭泰乡——祥阳县)。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一条幽静小巷深处的一座吊脚楼。当地人都认识“残疾诗人”梁上,所以他们很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吊脚楼下,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小床,那是梁上的“创作空间”。
看到客人进来,老母亲赶紧跑去给他拿了一套新衣服。他的一只胳膊已经动不了了,双腿也缩成了两根竹竿那么细。他周围散落着书籍和一台电脑,电脑里存着他刚写完的一些未完成的诗。多亏大家的搀扶,他才能站起来,靠在毯子上,和我们说话。
在这次亲密的交谈中,Thuong说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出生时一切正常。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童年,因为那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他和村里的伙伴们一起去森林里捉鸟,去溪边钓鱼,捉蝌蚪。作为Luong Van Thuong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Thuong以聪明伶俐、字迹工整、文笔优美而闻名。然而,仅仅一个学期后,Thuong突然发烧了。即使是森林里的树叶也无法让他退烧。“他抽搐的那些夜晚,让全家人都担心不已,但我们只能默默承受,因为诊所很远,去那里很不方便。”他的母亲站在一旁,强忍着泪水说道。
从那以后,他的四肢越来越萎缩,现在只能活动一只胳膊了。他悲伤地说,起初他非常害怕,只要不累,就试着站起来练习走路。但每次尝试都会摔倒,最后不得不躺下。想念朋友和学校让Thuong无比难过。“一直躺着很无聊,一切都得靠妈妈。从吃饭到洗澡,如果没有妈妈,我什么都做不了。有时候我觉得生活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总是给我带来灾祸?”Thuong悲伤地说。
他的母亲无法下地干活,每天只能待在家里照顾残疾的孩子。她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弟弟梁文顺和上先生偶尔的零星生活费。梁文顺比他小几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32岁要老得多。服完兵役后,他退伍回家,结婚生子,育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以为生活从此平静安宁,却不料天不遂人愿。顺的妻子因重病去世,留下他和年迈的母亲、两个年幼的孩子以及残疾的弟弟。
![]() |
| 母亲为Thuong准备饭菜。照片:Dao Tho |
饭菜上桌时,母亲端来一盘食物放在桌上。勺子连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这是Thuong用来用另一只手吃饭的工具。看着他费力地用勺子舀起每一粒米饭送入口中,我们不禁心生怜悯。他的左臂对他来说是一项巨大的优势,因为有了它,他既能吃饭又能写诗。“一开始,他很难用左手练习写字。他不停地写,却写不出来,但又不敢停下来,怕忘记字母。后来他有了笔记本,就努力练习写字,写累了就休息,所以现在才写成这样。”Thuong一边说着,一边给我们看他潦草写满字迹的笔记本。
谈及与诗歌结缘,梁文祥说,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读诗。因为没人教他,他只能自学。直到现在,他都记不清自己究竟写过多少首诗,只记得学生时代的笔记本上满是长短不一的诗句。当他尝试请人投稿时,得知有两首诗被国家文化出版社的《我的故乡》杂志刊登,梁文祥高兴得热泪盈眶。他笔下描绘故乡和村庄的诗句,仿佛直击人心。“我的故乡是高地上的义安/这片土地养育了无数代人/鸟儿一年四季歌唱,你也微笑/树木、花朵和树叶四季常青/集市上买卖熙熙攘攘/水果、蔬菜和块茎争相生长”。诗句质朴而质朴,却饱含着一个孩子倾注心血的灵魂。
诗歌一直伴随着他。他坦言,如果没有诗歌,他会悲伤至死。写诗并发布在Facebook上也让他感到快乐,结识了更多可以倾诉的朋友。从那时起,一些好心人开始了解他,并送来礼物帮助他减轻家庭的负担。“这台电脑和新轮椅都是好心人送的。现在我可以自由地上网和大家讨论诗歌了。目前,我正在学习如何制作视频上传到YouTube,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观看。”他兴奋地说道。
细雨开始飘落时,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梁文祥回到电脑前,沉浸在诗歌和憧憬之中。村子里灯火通明。
道土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