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日记奇迹般归来,并留下“祖国和平,家庭幸福”的祝福语
十二月的这几天,裴氏莱夫人(何文章烈士之妻)和长子一家居住的小房子里,菜园里绿意盎然,玫瑰花香四溢,洋溢着喜悦。因为在世界另一端漂泊了60年后,这本战争日记——她挚爱的丈夫和父亲在广治战场上阵亡后留下的无价纪念品,突然奇迹般地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十二月的这几天,裴氏莱夫人(何文章烈士之妻)和长子一家居住的小房子里,菜园里绿意盎然,玫瑰花香四溢,洋溢着喜悦。因为在世界另一端漂泊了60年后,这本战争日记——她挚爱的丈夫和父亲在广治战场上阵亡后留下的无价纪念品,突然奇迹般地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今年已是难得的年纪,居住在太和市的裴氏莱女士(1939年出生)依然精神矍铄,活力十足。莱女士手里拿着挚爱丈夫的日记,这本日记是年底515国家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刚刚交给她家的,她热情地回忆着青春岁月。

出生并成长于越南演州县演碧乡忠心村的沿海女孩裴氏莱,1960年与渔民胡文章相识并结婚。当时,她20岁,胡文章21岁。
虽然生活依然艰辛,但儿子胡文兴出生后,生活变得圆满幸福。1963年4月,二儿子胡文光3个月大时,胡文章先生入伍,加入杜良县第324师第90团第7营第4连。
“那时候我太天真了,老公在部队,我却只能抱着孩子站在门口,尴尬得说不出话来……”黎太太难过地回忆道。
部队驻扎在多良(Do Luong)期间,虽然部队离家约50公里,但他严格遵守军纪,从未回家探望。黎太太深爱丈夫,又知道张先生不爱吃肉,便悄悄地煮了些海鱼,托熟人送到丈夫的部队。

1964年,张先生受伤,被调到荣市治疗。回部队前,他要求回家探望一次。临走前,他犹豫地对妻子说:“如果必须牺牲自己,就别再嫁人了,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罪过。” 当时,妻子对此不以为然,并鼓励丈夫不要想太多。
后来,部队开进了广治省,生死关头,他给妻子写了好多信,但黎夫人不识字,只能让侄子读给她听,无法回信给丈夫。
丈夫写给黎太太的每一封信,都像一封平安的信,让她感到安心。“虽然家境困难,他是九个孩子中的老大,只读了中学,但他写得一手好字,字迹漂亮,大家都夸他好。”黎太太自豪地分享道。

1967年,黎夫人得知丈夫在广治战场牺牲的消息。死亡证明上写着,烈士何文章已于1966年10月19日,也就是一年前的今天,牺牲了。悲痛让这位年轻的妻子几近崩溃,但出于对两个年幼孩子的爱,她仍然努力站起来,承担起抚养丈夫的重担。
那几年很辛苦,挑着扁担,赶着卖鱼,从早到晚都在外奔波,但这位渔村妇女依然坚韧不拔,坚守着儿媳、妻子、母亲的职责。“战争时期,我和母亲有时要跟着亲戚撤离,一头扛着小孩子,一头扛着米、衣服、毯子,牵着大孩子的手……”黎太太回忆道。

生活的艰辛和烦恼,掩盖不了这位渔村少女的迷人容颜。许多人向黎女士求婚,但她出于对子女的爱,以及对阵亡丈夫的忠诚,坚决拒绝了。她克服了一切困难,保持单身,敬爱丈夫,并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
黎女士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哼唱一些感人至深、引人深思的诗句。我心碎了,我的孩子/我不能走,我只能陪你坐着/经过这么多年完美的婚姻/我只能单身养育我的孩子,崇拜我的丈夫……我只能活一次,死一次……”。
黎女士最大的遗憾,是丈夫的信件、奖状、纪念品,因为战乱、疏散、风雨水患等原因,全部遗失。
因此,当将漂泊60余年的何文章烈士的战争日记带回家时,黎女士和她的孩子们都非常感动,认为这是一件无价的纪念品,是一个奇迹。
因为在此之前,她和亲人都不知道这本日记的存在。“他的圣魂想要回来,与我和他的子孙们团聚……”,黎太太眼含热泪地说,布满皱纹的双手翻动着那本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的日记……


何文忠烈士的长子何文兴先生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动情地说道:“母亲独自把我们养大,用一生去弥补失去父亲的痛苦。”
1989年,胡文光离开家乡演州,到太和市打工、结婚、安顿下来后,胡先生把母亲从演州接过来居住,弟弟胡文光则定居在岘港。

谈及父亲日记奇迹般归来,洪先生表示,2024年9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美国哈佛大学ASH中心的人,保存着一本名为Ho Van Chuong的日记,想收集更多信息,准确辨认日记,以便转交给亲属。
这本日记是1966年10月18日,在广治省吉灵县吉安乡一处战斗现场与越南解放军发生冲突后,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司令部的一个部队缴获的。敌方通过扎洛公司向洪先生提供了日记的几页。
.jpg)
收到消息的洪先生心里既高兴又担心,更夹杂着兴奋。“如果真的是爸爸的日记,那将是一份意义非凡的无价纪念品,对家人,尤其是年事已高的母亲,是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但如果是错误的,那就只有失望和悲伤了……”。因此,在无法确定确切信息的情况下,他不敢立即告诉母亲,而是让女儿去核实。

资料显示,日记主人名叫胡文章(Ho Van Chuong),1963年4月10日入伍,来自义安省演州县演平乡(Dien Binh)忠心村(Trung Tam)。然而,根据家属的调查,演平乡从未有名为忠心村的村庄,而演平乡忠心村有烈士胡文章(Ho Van Chuong,即洪先生的父亲),其姓名和入伍日期与日记中的信息相符。“他们还通过Zalo给我家发了十多页日记,主要是我父亲写给妻子的,”洪先生说。
结合国防部、乂安省军区等多方可靠资料的核实,美国哈佛大学ASH中心确认,上述日记属于烈士胡文章——洪先生的父亲。

经过四个月的等待,2024年12月11日上午,胡雄先生和弟弟胡文光来到荣市,从美国驻越南大使馆、ASH中心和义安省烈士遗骸搜寻、收集和鉴定指导委员会代表手中领取了烈士父亲的修复日记。
当手捧父亲日记的那一刻,尽管只是一本修复过的笔记本,兄弟俩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因为当初敬爱的父亲参军牺牲时,他们都还太小,对他没有任何记忆。

“我只听叔叔们说过,父亲曾经带我去邦桥路口拍照,但我从未见过那张照片。父亲的日记是一份无价的礼物,它帮助我们想象他,想象他的理想,想象他奋斗的岁月,想象他对妻儿的爱,想象他的家人,想象他的故乡,想象他的国家。”洪先生吐露心声。

何文雄先生还分享,他把日记带回家后,母亲一直把它捧在怀里,翻来覆去地翻阅。日记的许多页面都模糊不清,因为它们是用60多年前的照片复印打印的,迫使何文雄先生和兄弟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并把日记传给母亲读,读父亲的日记。
日记前几页主要以诗歌形式记录了何文章烈士对故乡妻子的思念之情和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些诗歌或许是他自己创作的,或许是抄自他人的,文字朴实、真挚、朴实。

.jpg)
有时是寒冷冬夜里深深的怀念:“我爱你,想念你,你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夜深了,我还没睡/手里拿着笔,向你倾诉/外面是寒冷的冬夜……”;有时,它是战场上的士兵向后方贤惠的妻子传达的信息:“我送你我甜蜜的爱 / 我劝你不要难过 / 我希望你保留我们的爱…”;“亲爱的,我发誓永远爱你,永远不会改变。...”。
在一些日记页面中,这位沿海士兵还在下方签名“何文章——一个妻子,两个孩子”,以示坚定的肯定。

日记除了记录他1963年至1966年个人活动、所在部队活动、渡江等情况外,还涉及数学、几何等许多方面,记录了英雄名人名言;记录了许多诗歌和革命歌曲;此外还有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汉语、俄语等外语的篇幅……
透过日记的每一页,都可以看到沿海士兵何文章的勤奋、上进,有理想、有责任感,同时也非常温暖感人的一面。
战士胡文章在日记中引用了捷克斯洛伐克英雄作家的一句名言,作为崇高理想的铭文。我再说一遍:我们一直充满爱地活着。因为热爱生命,我们战斗。也因为热爱生命,我们愿意死去……”
.jpg)
.jpg)
义安军人胡文章日记中最感人的,是一幅白鸽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的画面,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祖国和平,家庭幸福”。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军人们拿起武器参战的目的、梦想和动力。他们为了一个简单却神圣的梦想而生活、为之奋斗:“祖国和平,家庭幸福”。
在一代又一代为了崇高理想而拿起武器奔赴战场的军人中,也有像何文章烈士一样,永不归来的烈士。他们为了“和平祖国”而牺牲,给亲属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因此,何文章烈士日记等遗物的归还,对家属来说意义非凡,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烈士亲属的痛苦和失落。

2024年12月11日,在由国家烈士遗骸搜寻、收集与鉴定指导委员会(515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在荣市举办的美国向烈士家属移交战争遗物的仪式上,乂安省军区政治委员、515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阮启鸿上校强调:寻找并向烈士家属和亲属移交战争遗物是政策工作队对战友和烈士家属的感情和神圣责任。
.jpg)
“这些遗物跨越了半个地球,迷失了几十年才回到他们的亲属身边……将烈士的遗物带回祖国和家人,可以让他们更加接近生养他们的亲人,让遗物在日常生活中陪伴烈士亲属。”阮基鸿上校说。
对于像裴氏莱女士这样的烈士妻子来说,找回在战场上牺牲的丈夫的日记是梦想成真。
她分享道,以前丈夫寄信回家,她不识字,得请人帮忙翻阅。所以,即使生活艰辛,独自抚养孩子,她也决心要读书识字。如今年事已高,视力也有些许模糊,她依然会翻阅丈夫日记里一些依然清晰的纸张或图画;抚摸着每一页,她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丝温暖……

黎女士以坚定不移的爱心和身为贤妻良母的巨大牺牲,成为儿孙们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学习的榜样。如今,她拥有一个大家庭,有儿子、儿媳、5个孙子和12个曾孙。
在一个温暖的冬末日子里,黎女士与我们交谈时说,她曾和孩子们商量,把日记在家里保留一段时间,然后送回第四军区博物馆进行更好的保存,并在今天和明天传播何文章烈士“祖国和平,家庭幸福”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