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母爱打赢官司……牛
(Baonghean.vn)——夫妻矛盾、故意“认错”牛、土地纠纷……在乡村和村庄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屡见不鲜。然而,在基层调解员娴熟的“调解”下,冲突得以化解,村庄团结得以维系。
流浪牛纠纷
昆强县孟山乡新山村是孟山边境乡最偏远的村庄之一。村里204户人家主要以饲养牲畜、种植金合欢树、甘蔗和其他一些农产品为生。牛、水牛和奶牛通常在村庄周围的农田、林地和山丘上放牧。因此,牛走失到其他住户,或者牛和水牛被误认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家家户户为此争执不下,甚至发生打架事件时,村里的调解小组总是站出来“审判”,而调解小组组长、新山村村长何文景先生正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 |
何文景先生分享了他在基层调解的经验。右图:蒙山乡司法官员在乡人民委员会指导民众办理相关手续。图片:怀秋 |
阮景先生回忆说,2018年,村里发生了一起冲突,起因是5户人家将牛群在相邻的两处农场里自由放养。双方各有大约10头牛,其中包括两头领头公牛,它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年龄也差不多。
一天,一头牛突然失踪,南方一户人家就把剩下的那头牛牵回家,声称是自己的,而其他户人家都声称不是自己的。南北两户人家上报请调解组前来调解,结果两户人家发生了争执。双方商量了三次,谁也不肯让步,双方都声称牛是自己的。于是调解组要求将这头争执的牛连同牛群一起放走,牛群里还有它的母牛。
2019年,全省共有5个集体和21名个人获得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发奖状,以表彰他们在基层调解工作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包括何文景先生和范玉魁先生。
大家比对了牛的毛色,认定这两头牛是母牛和小牛,说明这头牛是北方人家的。可是牵牛人却不以为然。于是,河文景先生决定把所有牛放走,赶上山,只留下那头有争议的公牛。牛群很快沿着老路上山寻草,只有母牛走了几步就转身,叫着小牛跟着自己走。“当时大家都欢呼起来,确认是母牛和小牛。牵牛人也认了,同意把牛还回去。母牛的慈爱帮助调解员们成功地“审理”了案件,化解了两户人家的矛盾。”河文景先生欣慰地回忆道。
愤怒的邻居们已经十年了
同样担任调解员的是琼琉县琼巴乡第7村的范玉魁先生,今年70岁,有30多年村级工作经验,曾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村长、第7村调解组组长等职务。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高先生以果断的作风管理和参与当地运动。谈及村里的调解工作,范玉高先生表示,近年来,家庭矛盾和户户之间冲突明显减少。偶尔发生的土地纠纷也很少,而且通常需要乡镇和县级政府的介入。
在他几十年参加地方工作的经历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为了劝说、宣传开路建设新农村,跟邻居闹了十年气。
![]() |
琼銮县琼巴乡和琼清乡的调解员参与基层调解。图片:怀秋 |
范玉魁回忆说,那几年,人们生活还很艰苦,道路也不便。村委会动员大家砍伐树木,捐出土地和树木,开辟通往村子的主干道。全村135户人家,大多数都表示同意,并积极配合。只有一户人家不同意砍掉自家的竹林。那竹林几乎占了半条路,但他坚决不让砍掉。
面对这种情况,范玉魁先生亲自去劝说邻居同意砍掉这棵秕树。在去劝说之前,魁先生安排了人手守候,只要邻居“一声令下”,就立即砍掉。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倾诉和劝说,当邻居开始听取意见时,魁先生立即命令大家“立即行动”。多亏了这一点,道路才得以修建。然而,“每次他路过我家,我都大声跟他打招呼,但他总是生气,不理我。他生了我十年的气,但渐渐地,他忘记了过去,又恢复了快乐。”——范玉魁先生回忆道。
![]() |
琼清乡司法官员在一站式服务中心指导民众办理行政手续。图片来源:怀秋 |
谈起基层调解工作,范玉魁先生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范玉魁先生是一位热爱写诗的人,他写的诗词歌颂家乡的风景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他曾把国家授予他35年党员证章的钱全部用来印诗集送给朋友。我借用范玉魁先生的诗句,谈谈基层调解员们的热情,他们“吃得饱饱的,扛得住牢狱之灾,扛得住全村人”,渴望为建设村庄团结贡献力量:
“正确的事情要用心去做。
尽管有困难,也要继续前进,永不退缩。
为了人民,不为了“我”
“移山填海”必将成功
作为一名红色仆人
“百闻不如一见” 董字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