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残疾人的信仰
(Baonghean.vn)在国际残疾人日(12 月 3 日)之际,乂安报业集团采访了裴氏莱女士,她在乂安省残疾人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心为残疾学生工作了 30 多年。
记者:据了解,在省残疾人教育职业培训中心,您是工作时间最长的关爱和教育残疾学生的老师之一。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在中心的工作经历?
裴氏莱老师:我于1972年出生在河静省德寿县德宗乡(现通州乡)。我父亲是义静省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干部。义安省残疾人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心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母亲是中学老师。我三岁多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家里的境况非常困难。因此,1990年高中毕业后,我被父亲的机构(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心)录用为服务人员,负责照顾残疾学生。

在工作期间,我有机会结识中心的老师们,尤其是越南教育科学学院的老师们,并受到他们的鼓励,从事残疾学生文化教育工作。在中心工作一年多后,我被安排到教学岗位,在工作的同时,也从以前的老师以及残疾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那里学习知识和经验。
与特殊学生接触越多,我就越想长期从事残疾学生教师的工作,并最终认定这就是我的“职业”。既然是职业,就必须规范自己的资质,提升专业技能。于是,1996年,我向单位申请,前往荣市大学攻读小学教育学士学位。毕业后,我继续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教授文化课。
2007年,响应单位加大学生职业培训力度的要求,我转行教刺绣至今。在此之前,我还参加过残疾学生职业培训班,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迄今为止,我与残疾学生共事的经验已超过33年,其中包括近16年的教学文化和16年的残疾学生职业培训。
维:正如您所说,省残疾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心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您能否介绍一下,针对残疾学生的教学文化和职业培训有哪些特点?中心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特殊技能?
裴氏莱老师:在省残疾人教育职业培训中心,我们的工作人员和老师负责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协调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儿童的咨询、早期干预和康复工作;组织学生在中心学习期间的寄宿和半寄宿。
我刚开始在中心工作时,每年大约接收几十名残疾学生。30年来,随着中心规模和任务的不断升级,以满足社会需求,近年来中心每年接收的学生数量已达100至150名。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如果继续留在家人身边,学习和融入社会都会面临诸多困难。但在这里,他们学习文化、职业技能,并掌握独立自主的技能,从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关于中心的学生,有很多特别的事情要说。在工作期间,我接触过各种残疾类型的学生,从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哑、聋)到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由于每种残疾类型的特性,每个残疾学生的残疾程度、学习需求和能力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他们在学习文化和职业培训方面都比正常人面临更大的困难。
教一个正常学生很难,教一个残疾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无论是文化班还是职业班,残疾学生的入学年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各不相同,心理发育也参差不齐。
因此,教师在接课时必须牢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技能,才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成为教师之前,他们必须先与学生成为朋友,营造友好亲密的氛围,让学生更大胆、更自信地融入集体、参与游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耐心,而不是急躁,富有同情心,乐于分享……

可以说,虽然我上过一些特殊教育课程,虽然我定期接受过残疾人文化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但现实表明,教一个残疾学生比我所受的培训要困难得多。即使在早年,我也因为自己是一名残疾人教师而感到自卑。但如果教师们灰心丧气,他们的家人也会放弃,他们的未来也会黯淡无光。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和中心的老师们互相鼓励,努力克服困难,通过讲课来激励和爱护学生,通过每天引导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举止,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
PV: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的人,您一定经历过很多快乐和悲伤的回忆。能分享一些您工作期间难忘的回忆和故事吗?
裴氏莱老师:工作三十多年,我与残疾学生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比如我刚开始教授文化课的时候,我的学生主要是盲童。俗话说“富则两眼,贫则两手”,对于盲童来说,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处境也很不利。刚进中心的时候,孩子们的饮食起居都需要老师的帮助。但与此同时,他们能听能说,交流也很顺畅,很多孩子思维敏捷,感情丰富。
以前中心的老师不像现在这样只上一节课,早上还要上课,中午还要喂学生吃饭,晚上还要去教室和学生一起做活动。总的来说,身为老师、母亲、姐妹、朋友,真的非常辛苦。但随着我们越来越贴近学生,聆听他们的分享,看着他们凭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自信,我们就越发爱他们,越发感同身受,越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消失了。

我的第一批学生中,很多现在已经能够自食其力,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前荣市盲人协会主席潘氏华,以及现任新岐县盲人协会主席潘氏上怀……虽然我只教了他们小学一年级,但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把我视为亲人,仍然会来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工作,在家庭建设日,他们会邀请我去参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来中心的盲生数量逐渐减少,而听力障碍、肢体残疾,尤其是智力障碍的学生数量则有所增加。与上世纪90年代的盲生相比,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有所改善,其中许多人甚至来自富裕家庭。
然而,我至今仍记得荣市长氏坊智障儿童班(Ban)的例子。他家境贫寒,是独生子,父母年迈体弱。在一段时期内无法融入普通学校后,父母将他送进了中心。尽管他智力残疾,但他意志坚定,每天骑自行车从家到中心超过5公里,而且非常独立自主。
对于像Ban这样的学生,除了不断地讲解和鼓励他们吸收越南语和数学知识外,我还必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如模拟购物场景,并运用生动的视觉图像和实物。正因如此,在文化课结束时,他已经能够写简单的句子,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计算。之后,他靠卖软饮料谋生。
后来,当我转行当老师时,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尽管手脚残疾,却很快就学会了刺绣,并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从孩子们笨手笨脚地拿着针绣,到他们的技艺得到认可,手工作品变得越来越精美,我越来越热爱并为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感到自豪。
PV:值此国际残疾人日之际,您能否分享一下对残疾人进行文化教学和职业培训的担忧?
裴氏莱老师:我在乂安省残疾人教育职业培训中心工作期间看到,残疾人文化职业培训活动和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社会组织和慈善家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来这里的学生大多是重度残疾,残疾类型繁多。他们的家庭住得很远,自身条件也很困难,很少有机会与中心合作照顾和教育子女。此外,中心的设施和职业培训设备仍然不足,我省残疾人职业培训资源与需求相比仍然非常低。

另一方面,在残疾人职业培训方面,目前尚无法律文件对残疾人职业培训框架计划、职业培训时间、职业培训教材等进行规范,加之目前尚无统一的残疾人就业咨询和扶持政策,导致残疾人获取职业培训机会和就业困难重重。
因此,需要各级各部门、各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关心、支持残疾人,为残疾人点燃信仰之火,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奋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PV:感谢您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