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一瞥

December 4, 2016 15:20

(Baonghean)——初冬时节,芒光村仿佛突然陷入了泰国村庄的千年神秘之中。然而,在某些地方,我们仍然能看到繁荣的幸福火花。凭借着当地特产的优势,人们正在努力摆脱贫困。

当我从归州县周环乡前往芒光县的山脊时,午后格外宁静。金色的阳光照耀着草木葱茏的山丘,熠熠生辉。远处的山脉上,仿佛点着无数盏摇曳的烛光,宛如一根黄绿色的烛火。几组穿着暖和衣服的学生,撑着红黄相间的雨伞,在山坡上斜斜地奔跑。

虽然与桂风县的三乐乡、南隆乡等边境乡相比,这里的地势并不算高,但仍然是一个严寒地区。每年冬天,志愿者团体都会来到这里,与这里的贫困户和学生共渡难关。我沿路看到的暖和的外套和五颜六色的雨伞,大多是慈善团体赠送的。

Một góc cánh đồng xã Quang Phong.
广风公社田野一角。

高地人习惯把光丰(Quang Phong)和甘芒(Cam Muon,Que Phong)这两个乡称为“芒光”(Muong Quang)。我曾问过甘芒乡蒙村的“妖怪”朗文吴(Lang Van Ngo),他给我讲了芒族的历史。

几百年前,一群来自如今康芒地区(老挝)的泰国人来此建立芒光。在当地泰国人的传说中,第一个带领亲属来此建立芒族的人被称为“莫潘”(Mo Phan,意为猎人)。最初,他们居住在山洞中。由于狩猎采集的自然习性,他们积累了大量象牙、犀牛角等珍稀物品。莫潘将这些物品带到芒卡达(Muong Ca Da,今清化省)的富翁Pho Vi Thong先生那里,用布料、灯油、锅碗瓢盆和狩猎工具换取了这些物品。

后来,Pho Vi Thong 把女儿嫁给了 Mo Phan,两人从此伐木建房,雇人开垦土地,建立村庄。他们就是 Hun Quang 家族的第一代传人,而这个家族后来成为了统治芒光的一支强大力量。起初,芒光只有一个村庄,后来,Hun Quang 家族和 Lang 家族的后代前往邻近地区开垦土地,在如今的光风乡和甘芒乡建立了数十个村庄。

Hang núi Thằm Mẹ Mọn
谭美蒙山洞

关于芒光的历史故事大多只是传说,郎文五先生收集成册,并表示要将它们留给后世。这位抗美援朝时期担任乂安省青年团干部的资深革命家,也是1949年在甘芒地区成立的广风省第一个党支部的首批成员之一。自党成立以来,这片土地的历史已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流传至今的大多数故事都只是传说。

我们沉浸在古老的故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通往Quyn村的坑坑洼洼的山坡上。跟着一位来自金山镇的摊贩,这位颇为会讲故事的妇女说道:“这里村民种植着一种蒿属植物,这种药材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不久前,人们并不怎么重视这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植物,当地人误称它为薄荷。就在几年前,人们开始采摘它,晒干后出售,无意中它就成了商品。看到市场需求量大,许多家庭都把这种植物带回家种植,面积多达几公顷,对于药材来说,这样的种植面积可谓是很大了。”

在山坡上,身着传统服饰的权氏族妇女们前往田间采摘艾草。她们把艾草捆成大捆,让男人们骑着摩托车,沿着主路走到一户人家去收购。一部分艾草被采摘、晒干,然后陆续出售。老妇人罗氏心女士几乎完全放弃了在森林里采摘人参和柠檬菇的工作,回到家乡照料艾草园,采摘下来的艾草运到低地去卖。心女士说:“种植艾草的收入和去森林里干活一样,但体力更轻,她还能帮丈夫干活,照顾孩子,养猪养鸡。”

时近傍晚,山坡上依然欢声笑语。一位笑容温暖的男子说道:“自从种了艾蒿,去林子里的人少了。”村里很多户人家都有艾蒿园,但看来供应还是不够。就算全村人都种艾蒿,也卖不出去。最近,当地政府推行了艾蒿种植模式,开发当地资源,为村民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

向光丰乡副主席光文添先生讲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这位年轻的乡长笑了笑,说道:“这种植物是世世代代都熟悉的本土植物,但直到最近人们才意识到它的经济价值。目前,乡里已经在丁仓村和琼村两个村实施了种植这种本土药用植物的两种模式。整个乡里种植面积约6公顷。这些只是初步尝试,但效果良好。光丰乡的这种植物品质优良,许多人会购买自用或作为礼物赠送。未来,这种模式可以在其他许多村庄推广。”

Người dân bản Chiếng, xã Quang Phong (Quế Phong) làm măng chua.
广丰乡(Que Phong) Chieng 村的人们正在制作腌竹笋。

广丰地区另一种广为人知的土特产是蜡质土豆。蜡质土豆与芋头类似,但淀粉含量更高,味道更鲜美。当地人称之为“Phuong Dam”,在县中心的市场上销售量很大。目前,只有少数几户人家在自家田里种植蜡质土豆。其中,保一村梁文银家每年要向市场出售数十吨蜡质土豆。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仅靠出售蜡质土豆,这家人每季就能赚到数亿。

“这些只是我们公社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亮点。”光文添先生沉思道:“还有很多村庄的交通不便。尤其是距离公社中心约10公里的南赛村,虽然有汽车通行的道路,但经常被冲毁。最糟糕的是,每逢下雨天,村民们都很难到达公社中心。”

冬日已至,夜幕似乎来得更快。芒光县沉浸在这片拥有百年历史的土地的神秘之中。入夜,穿过曹村和卡村的柏油路比往常少了几分车流。此时,泰国乡村的农民们已经收割完毕。今天,在餐桌上,朗文俊乡的文化官员用一盘鸭子招待客人。我突然想起几年前我到访这片土地时,一位老者讲述的故事。芒光县的光丰乡是著名的归州鸭的发源地。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居民未能像种植铁线莲和蜡薯那样,继续培育和发展这种珍贵的水禽品种……

我似乎仍然在某个地方感受到了很久以前那位老人的遗憾的叹息……

Huu Vi - 何方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孟光一瞥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