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交流团——解决义安省山区乡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典范
(Baonghean.vn)——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立了劳动力交换小组。一户一户地轮流工作,直到每个季节结束,创造了美好的劳动文化特色,增强了团结,激发了生产的动力……

家里种了1.5公顷茶园,主要劳动力只有夫妻俩,而雇工成本高达25万至30万越南盾/天。为此,玉林乡新合村的魏氏春女士加入了新合村村民成立的劳务交流小组。每个交流小组由5至7名工人组成,自愿组织劳务,互帮互助,互利互惠。每到茶叶收获季节,哪户人家准备砍茶,交流小组的成员就会轮流帮忙,帮着那户人家砍茶、打包,把茶运到山脚下。
魏氏春女士说:“以前,每家每户都自己采摘茶叶,为了赶上季节,就得雇人。前两年,人工成本上涨,茶叶价格不稳定,为了保证利润,就成立了换工小组,每户派1-2个人参加。这样,轮到哪家采摘的时候,整个小组都会帮那家摘、采摘、包装、运输,省下一大笔成本。”

此外,这种联系和协调,一方面确保了茶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季节采摘,确保了茶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为茶厂同期采摘茶芽创造了便利,节省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贸易商对价格的压力。
在平山乡(Anh Son)的传统甘蔗种植区,近年来也复制了换工小组的模式。龙仙村拥有近50公顷的甘蔗种植面积。平山乡的土地特点是地势低洼泥泞,难以引进机械进行生产。

龙仙村村长阮南英先生说:“种植甘蔗,最小的家庭只有几亩地,最大的家庭也有几公顷地。虽然有机器耕地和喷洒农药,但剥甘蔗叶的工序完全依靠人工,而且甘蔗收割是在雨季,泥泞的土地无法使用机器。收割甘蔗需要大量工人来配合工厂的耕作计划。同时,招工也并非易事。龙仙村的劳务交流小组正是在这种迫切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这些换工小组其实就是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农户,连成一个小组,多的是10-12户,少的是5-7户。工厂有“订单”要收甘蔗,哪户先收,剩下的就一起帮忙收,帮那户收完,如此轮换,直到甘蔗收完为止。

“不用担心损失,不管家里人多还是人少,工作天数都不会变。我家能种3公顷甘蔗,邻居家只有1-2公顷,但他们还是会干一季。多出来的工作天数,可以换其他工作,或者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成工资。”劳务交流小组成员阮文焕说。
罗氏翠女士家住在坤强县石岸乡同胜村,家里有1公顷的金合欢树。今年金合欢树的价格波动较大。7月底,金合欢树的价格呈上涨趋势,商贩的收购价从之前的每吨900万到1000万越南盾上涨到每吨1000万到1200万越南盾。
“多亏了劳务交流队的全力投入,我们才得以快速收获金合欢树,并以好价钱出售,增加了收入。我家丈夫在外地打工,要照顾一个3岁的孩子,还要养牛,还要独自在田里耕作,一人种着1公顷的金合欢树。如果没有劳务交流队的帮助,我很难赶上收获和种植的季节。” Thuy女士说道。

仅在该村,就有6个家庭间小组,其中2个既有家庭间小组活动,又有“劳务交换区”活动。每个区有10至15户家庭参与,从组织活动、建造房屋到农业生产、收获农产品,互相帮助。“在这里,除了租用机械平整或完成大型工程外,人们都利用劳动力来赚钱。其余时间都依靠人力和邻居的合作。劳务交换小组和劳务交换区在同胜村以及石岸乡其他村庄已经流行多年。”石岸乡祖国阵线工作委员会主任魏文边先生说道。
在桂风县边境乡恒迪村,劳务交流小组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支持妇女提供社区旅游服务。龙胜村的罗氏田女士说,她多年来一直参加村妇联的劳务交流小组。田女士说,龙胜村几乎所有妇女都参加了劳务交流小组,在4月至7月的社区旅游旺季,她们在6个民宿点集中为游客提供服务。

民宿的所有服务,例如种菜、养鸡养猪、烹饪菜肴、为游客表演民间舞蹈和音乐,都由村里的妇女通过劳务交换小组承担。其余时间则用于互相帮助耕作。近年来,妇女协会推行了新的农业模式,例如在溪流旁的冲积地上种植花生和莲花,在冬季种植蔬菜和玉米。劳务交换小组发挥了积极作用,帮助农户跟上作物生长的节奏。
劳务交换模式在社区中日益普及。通过这种模式,人们互相支持劳动日,解决了当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增加农民的收益。通过这种方式,它有助于加强村庄和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