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黎笋“依然充满爱与正义”
黎笋同志生前常说,人要工作,要有爱,要有活下去的理由。这就是人生哲学。他的愿望是成功建成繁荣昌盛、人民安康、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社会。
![]() |
黎笋总书记与同奈省畜牧企业干部职工亲切交谈(1980年1月)。(图片来源:越通社档案) |
因此,在领导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始终把文化建设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始终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有情感生活、文化生活,这些都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息息相关。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越南民族的人民、历史、文化和传统。他总结越南人民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是:“爱国、爱家、爱人民、爱自己”。
黎笋同志认为,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就是要改造理性,同时也要改造情感,建立新的理性与情感体系。在谈到建设和培育人的情感时,黎笋同志首先强调要培养同情心,因为他认为“同情人,是人生的道德,做人的道德”,“道德的根本,理论的根本,是同情心”。革命者的力量在于理想,同时也在于热爱同胞的渴望,也就是说,爱国必须与热爱人民联系在一起,必须对人民有爱心、有责任心。
对于青年,黎笋同志要求他们践行人道生活方式,懂得珍惜爱与正义。黎笋同志在对教育部门党员讲话时提醒道: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好人,就必须真心爱人,“越爱人,越爱自己的职业”。黎笋同志对越南人民历史上的人道主义精神、英雄越南母亲的榜样以及佛教的慈悲与慈善精神的论述深刻。
黎笋同志关于人性的真挚话语——爱与责任——也是他一生中始终如一地体现的。在智慧方面,他曾被称为“两百盏蜡烛的灯”。
从人格方面看,黎笋是为民族解放、祖国统一事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献身、忠诚、牺牲和自我牺牲的伟大典范。他的高尚革命品质体现在他坚持不懈的革命进攻精神上,始终冲锋陷阵,直面敌人,不畏帝国主义监狱的严酷考验、战区漫长艰苦的生活、敌占区多年秘密活动;他拥有坚强的意志,随时准备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人民的幸福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情感上,他是一位仁慈豁达的人。对人民、对大众、对整个人类,他充满同情、爱心、和谐,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激励力。对他的助手,他亲切关怀,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如同家人一般,始终全心全意地奉献。
祖国统一后,黎笋同志多次返回南方,看望并感谢在迪石、金瓯、槟椥、薄寮、西贡市中心收留和保护过他的家人……
在祖国和平统一后的岁月里,黎笋同志在担任党总书记期间,经常告诫全国干部、党员和人民:“活着就要热爱劳动,富有同情心,尊重正义”。在黎笋同志的思想中,这三个理念是有机地、辩证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劳动,才能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产生爱国爱家、爱人爱己的伟大情感,正是这些伟大的情感,造就了越南民族的美好生活方式和文化。
1976年,他时隔多年重返广治省朝风县朝清乡后建村。他挨家挨户走访,与老人握手,拥抱亲吻孩子们。看到满目疮痍的房屋、干枯烧焦的田野、满目疮痍的村庄,他感动不已,泪流满面……他为在抗战中牺牲牺牲、失去亲人的同胞感到悲痛,如今祖国解放了,他们的家人却依然衣食无忧……
黎笋同志逝世30余年来,祖国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始终忠于祖国、孝于人民、淳朴亲切、忠于同胞的形象依然清晰可见。正是这些品质铸就了黎笋同志的人格、气度和精神。这也是已故黎笋总书记为越南革命历史留下的永恒价值。
诗人苏有为他写道:
同志们、同胞们怀念你们。
西市场村贫困户的儿子
几间茅草屋
热沙山 Trieu Hai
一粥一菜,同舟共济
心中依然充满着爱与正义”。
据越南+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