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莲池村的民俗”
(Baonghean)2011年,当作者们正在“构思”提纲、收集文献、撰写书稿时,有幸得到民俗文化研究者潘巴涵先生的帮助,接触到了劳动出版社出版的《连池村民俗文化》一书。
当我得知潘巴涵先生和阮心勤先生共同编写了这本书时,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多年来与宁越教副教授合作编写了有关乂安省童话、民歌、民间游戏、饮食文化等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继《文学感受与讨论》(鼓励奖)和《乂安省民俗作家》(C类)两度获得胡春香奖之后,现在与勤奋的收藏家阮心勤老师携手合作,阮心勤老师已经写了几十篇有关莲池村的文章,潘巴涵选择了一个他热衷的话题。
连治村白马寺。照片:Ho Cac。
以一个村庄的民俗文化为主题,莲池村(安城乡莲池村)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遗迹的古老村庄,潘巴涵和阮三珍将一般与特殊、宏观与微观融为一体。自李朝以来,李一光收复周田时就在这片土地上停留。这里也是人民在阮永禄将军的旗帜下,在蓝山起义中奋起反抗明朝入侵的地方。这里也是万单和芹王起义抵抗法国入侵的地方。这里也是好学的家乡,是两个学士、28个学士的故乡,是同文楚地区成功人士最多的两个村庄之一。这里是许多现代知识分子的故乡,其中包括三位诗人:潘文恕、阮世祺、邓鸿设,他们的诗句“桥连幸福的岸边”、“村里的荷塘永远留有香味”等,都已成为流传千年的歌曲。
怀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两人走遍图书馆、文物古迹、会见见证人……用微薄的退休金购买火车票和汽车票,四处收集文献。哪里有文献,他们就去哪里。有时,为了了解某个历史人物,他们不得不前往其被囚禁的地方进行详尽的考察。遇到韩语文献,他们不得不依靠当地和省份的儒家学者进行翻译。如果没钱支付翻译费用,他们就会买些礼物奖励翻译人员。当收集到的文献差不多足够时,他们便费尽心思,淘金纳金,历经数年才得以编纂完成。手稿完成后,两位作者将其寄给了义安省民间艺术协会和越南民间艺术协会,然后焦急地等待着。几个月后,我收到越南民俗学会主席的来信,通知我《连池村民俗》一书被评为国家级优质学术著作之一,并由学会印制,分发给全国各大图书馆。
两位作者共出版了50多本书,并获得了版税,作为馈赠家乡和朋友的礼物。这些书抵达安城后,两位作者亲自将其赠予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些书,觉得它们真是一本珍贵的书。这本书厚达300页,采用正规精装,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莲池村的土地与人民、莲池村的民俗文化,以及附录,附录中收录了一些关于莲池村的著作。这些文化文献系统性强,内容相对准确,展现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高度的责任感。本书与潘叔直的《演州富志》、陈廷峰博士的《青溪溪志》以及近年来获奖的一些著作一起,堪称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不过,还应该补充的是,如果作者能够加入更多鬼故事、围绕白马庙、莲池公社、宝鉴、武江码头等遗址的灵异传说……包括集体化时期的悲欢离合,那就更加有趣了。
描写莲池村的民俗文化,也需要选择几位出身于该村、却代表整个文化区域的作家的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农村进城的故事中,河内和其他城市的义安人常常会讲起一位老农民的轶事:“我家就在莲池村的棉树旁边”,这并非偶然。据悉,继《莲池村的民俗文化》之后,两位作家刚刚完成了两部作品:《文化底蕴深厚的长山村》和《富宁村的灵魂》。祝贺潘巴涵,他已年过七十五,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追随阮廷和潘叔直创始人的选择。祝贺阮心勤老师,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将继续与潘巴涵合作,为祖国创作新的作品。
吴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