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待一百年……”

DNUM_AJZACZCABG 22:29

(Baonghean)——我们谁没听过祖母或母亲唱过这首摇篮曲?她,我们的母亲,棕色衬衫飘扬,嘴里散发着槟榔的温暖气息,在吊床旁弯下腰,轻轻摇晃着孩子熟睡的身影,吟唱着“一百年”。一百年,一千年,亦或永远,阮攸的《翘》依然是一首命运之歌。

因为当唱起那首摇篮曲《我们的母亲》时,她好像在表达,好像在卸下重担,好像在照镜子,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好像在同情,好像在支持……阮先生有这样的才华和爱,好像他有一双能看穿百年的眼睛,好像他有一颗能痛过千世的心。

Ru cháu bằng câu Kiều (Ảnh Internet)
乔作词作曲的摇篮曲(网络图片)

我的祖母,一位终生流亡的女性,在她最孤独、最痛苦的时刻,只有《乔的故事》能安慰她,让她重新振作。我常常在昏暗的房间里,躺在破旧的毯子上睡着,床头的垫子下,放着一本祖母弄来的破旧的《乔的故事》。她把这本书珍藏得如珍宝……

我的祖母只学过汉字和拼写,对阮诗中许多汉越语词并不理解,但她熟记《翘传》的3254首诗句。尽管她熟读《翘传》,即使她读得并不流利,她也始终将那本破旧的《翘传》放在床边。有时,我看到她手捧着这本书,像祈祷一样抚摸着每一行。我试图从她瘦削的双手和微微颤抖的白发中理解某种东西……越南女性一生默默奉献,却有着一些隐秘的情感,只有通过《翘传》的书页才能体会到。在我为她写的诗中,每当我想起那个画面,就会想起那句诗:“她弯下腰,背着一首《翘传》。”

后来,我长大成人,有机会学习、旅行,结识了许多对阮文《翘传》着迷、对这位伟大诗人怀有特殊敬意的人。其中不乏文学研究者,如黎廷祺教授、研究员阮光俊、范丹桂、诗人王仲,语言学家,如阮太勤教授,还有许多其他平凡而淳朴的人们。有些乡村妇女“不识字,却把《翘传》倒背如流”。有些老师把《翘传》教得忘了时间。

就像文学老师阮世光(原黄树康学校教师,现居荣市)一样,他从讲台上走下来,从描写阮攸生平的历史小说《阮攸》(2010年首次出版)中成为一名作家。为了创作《阮攸》,阮世光老师不畏艰辛,尤其是身体不适,查阅资料,琢磨相关文献,走遍北宁、太平、广平、顺化等省份,探访阮攸生前居住的地方……他是在寻找历史的痕迹吗?当然!但我相信,他也在寻找人们所说的“灵感”。或许,他每走一步,都希望在百年沉寂的风沙之下,留下阮攸的足迹,希望那根连接过去的丝线,能够随着重逢的节奏,颤动起来。

或者像TH牛奶股份公司(义安省义丹市)的高管阮黎辉,有一天突然被媒体曝光,因为他拥有越南最大的红木阮攸雕像(2015年11月才创下纪录)。他——一个普通的越南人——花了数年时间,雇佣工人,从一棵千年珍贵红木树根上雕刻出阮攸雕像。我问他为什么想到阮攸雕像?他回答得很简单:“他是越南的名人。我们越南人谁不知道他的《翘传》,谁不去思考它,谁不从中成长?”

Bức tượng cụ Nguyễn Du bằng gỗ gù hương do
阮攸雕像由红木打造,由阮黎辉先生精心雕刻而成。

从黎辉木像在荣市刚刚落成,到它被安置在宜春阮攸纪念地,我曾多次站在他的木像下。抚摸着那在伟大的宜安地区历经千年风雨风霜而结晶的木纹,那些用汗水和愿望雕琢而成的雕刻,这支沾满鲜血的笔,这双深邃的双眼,让我看到了“阮攸的痛苦不止是为了乔”。我引用了诗人陈光贵的这句诗。他的诗《阮攸》是最近他回到仙田纪念阮攸诞辰250周年时创作的。这是他在一个奇异的不眠之夜创作的三首诗之一。

Khu kưu niệm Đại thi hào Nguyễn Du ở Nghi Xuân (Hà Tĩnh)
宜春(河静省)伟大诗人阮杜纪念区

他说:在荣市的一个雨夜,朋友们相约在芒城酒店33楼喝咖啡。从这里望去,荣市在雨中闪闪发光,充满魔力,那种感觉很奇妙。傍晚时分,我和朋友去仙田村祭拜阮攸的墓前,天空依然晴朗。回到荣市时,天正下着雨,我一直在想这件事。突然,朋友发来短信:“猜猜阮攸是哪里人?”我看着女友,她也正端着咖啡,看着荣市的雨,不知为何,我立刻回复道:“除了义市,还能去哪儿?”那天晚上,我熬夜写了三首诗,其中包括《仙田雨》。我不知道是阮攸笔下的阮攸,还是我身边的阮攸,给了我灵感。那是我写的第一首关于这个主题和思考的诗。我属于现代创新诗人的一代,很少受到陆巴的影响,因为我担心阮攸的陆巴已经是最好的了。但主要的影响是一位伟大诗人的灵魂,以及他对人间百态的深刻思考。

Bến quê
母港

有一次,我遇见了音乐家阮太哲。他几乎远离家乡,但歌声中依然流淌着乂安的韵味。他的家乡清昌,也珍视并保留着乂安的诸多文化价值,其中就包括《翘传》。清昌乡丁楚村因至今仍保存着两部古老的《翘传》而闻名。阮太哲本人从小就听着祖母和母亲吟诵《翘传》,以至于后来,《翘传》的旋律和民歌一起,永远萦绕在他的灵魂深处,融入到他的歌词和旋律中。

《木桂》是阮太哲唯一一首直接描写故土的诗,饱含着漂泊儿女对故土清昌故土的怀念。这位漂泊儿女多年离家,每当想起祖母和母亲摇篮曲里唱的古老的渭曲和侨歌,便会哽咽落泪。“问吾言侨歌是否与人失约,怜侨歌与旧月失约……”这些回忆,都让太哲心中涌起一丝怜悯之情。他倾诉道:“我爱童年的侨歌,爱祖母的侨歌,爱母亲的侨歌,爱清昌人民的侨歌,爱越南人民的侨歌。”他带着对乔的诗和这份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流亡生活中前行,让《Mơ Quê》永远萦绕在越南人民的心中。

Một góc Nghi Xuân (Hà Tĩnh), quê hương Đại thi hào Nguyễn Du
伟大诗人阮杜的故乡宜春(河静)一角

命运让我在义安找到了庇护。每当有空,我总会回到仙田,每当触碰阮故土的土地,心中总会涌起一种“眷念”。站在江定山前,微风徐徐,我听到乔家的弹琴声回荡,还有古潭传来的歌筹的咕噜声。船夫是谁?将军是谁?当我低头感受午后绿草的静谧,那片绿意仿佛萦绕了百年。

水荣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在人间待一百年……”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