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祺烈士的二十多岁和“火热”照片
(Baonghean.vn)——从踏上战场的那天起,年轻的潘子祺心中就充满了必胜的渴望和信念。正因如此,尽管战火纷飞,他拍摄的照片和写下的信函依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他最美好的年纪,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留下的照片仍然活着,仍然有价值,提醒着大家那英勇的战斗岁月,那令人难忘的岁月......
亲爱的姐姐
今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潘笃祺烈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在他兄长潘维香(位于荣市风亭仓街)的家中,人们总是摆放着洁白的百合花,缅怀这位年仅24岁便英年早逝的青年的纯洁、高尚和青春。
每年他的忌日都差不多,都接近7月27日——伤残军人纪念日,所以气氛更加沉重。半个世纪过去了,思念之情却从未消退。
![]() |
潘祖祺烈士。照片:家属提供 |
潘子祺烈士(琼琉县琼多乡人)。他幼年时父母早亡,一家四个孩子不得不四处漂泊,寄居亲戚。10岁时,他跟随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哥哥,从琼多乡来到荣市生活。
后来,他的哥哥是省委首批选拔的9名筹建义安报社人员之一,所以从那时到去服兵役,他都住在编辑部的宿舍里,成为部队里“非正式”的小弟弟。
谈起弟弟潘子祺,记者潘维香总是充满深情。在记者维香的记忆中,弟弟潘子祺是个非常机灵、善于交际的人,“在编辑部,谁让他干什么,他都干”。或许,在新闻环境中长大的潘子祺,那时也热爱写作,热爱摄影,而殉道者潘子祺最常交谈的人就是记者维柳,因为他是编辑部里唯一一个有相机的人。
![]() |
记者潘维香分享了他弟弟的故事。图片:My Ha |
高中毕业后,记者维香请求弟弟到义安林业局工作,一年多后被分配到新基森林调查队。然而,由于他能歌善舞、擅长演奏乐器,并且有写作天赋,后来他又被调回林业局总部,担任该队青年团的负责人。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1968年,响应祖国的神圣召唤,时年20岁的潘祖祺自愿参军,退伍后仍在义安林业局领取工资。
生活和战斗的日子
记者潘维香从1968年入伍,直至1972年牺牲,与烈士潘子祺只在荣市汽车站匆匆见过一次面。谈及此事,记者潘维香难掩遗憾,因为当时的职务要求他经常工作,有时甚至要在基地一待就是好几个月。与此同时,他的弟弟潘子祺被分配到304师后,因其在写作、摄影等方面的天赋,又被分配到该师的政治部。
![]() |
潘祖祺烈士在游行途中拍摄了许多照片。图片来源:My Ha |
肩负着主力师增援部队的使命,潘志祺和队友们并没有固守一地,而是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每次战斗结束,部队撤退,潘志祺都有机会去荣市稍事休息,每次他都会去义安报社看望部队里的哥哥和叔叔阿姨们。
然而,在服役的四年里,潘德祺多次行军穿过家乡,却从未见过他的哥哥。他们唯一一次匆匆相遇是在荣市汽车站,兄弟俩只是聊了一会儿,然后匆匆拍了张照。后来,哥哥去世后,记者潘维香剪下了那张照片,用哥哥照片的一部分做了一张纪念照……
自从弟弟参军以来,兄弟俩的通信就变得非常困难。潘祖祺烈士每次有幸给弟弟写信,都会感到惋惜,因为兄弟俩见面的机会实在太少了:每次出差或休假,都无法与兄弟朋友相聚,我感到很苦恼。我感到孤独。说实话,我从未在天伦之乐中找到快乐,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让我重拾你曾经对我的感情。香先生!请把我留下的照片留着,不要给任何人。无论它们丑陋还是美丽,它们都承载着我深刻的回忆。如果可以的话,请送我一些书和报纸,尤其是那些刊登了你文章的……”潘祖祺烈士在家书中也经常询问在义安报社工作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甚至在餐饮业工作的……
![]() |
潘祖祺烈士逝世后,其遗物被送回。图片:潘娥 |
行军途中匆匆写下的信,似乎不足以诉说潘志祺烈士与战友们在广治战场浴血奋战的岁月。他似乎不愿让弟弟看到这些艰辛与困苦。阅读潘志祺烈士的信,总能让人感受到乐观,以及对战争正义性的信念。
这封信的日期是1971年9月22日,写于他刚患上疟疾之后。7天没吃没喝,他“非常虚弱”,但兴奋地说:“我很快就要走了。我很高兴能为革命贡献我的力量和热情。”
1972年8月2日,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天写的信,依然充满热情:“战争的重燃带来了许多困难。我为你们所有人感到难过,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至于我,我经常出差,过得相当艰难。或许你们已经听说了这里战斗和胜利的消息。最近,我拍摄了一些部队、人民以及解放区(梅禄、艾图、广治市……)居民的精彩照片。虽然很辛苦,但在那种氛围中,我感到很快乐。目前,要求和任务仍然很重,但我正在努力做好我的工作。”
带有“火”的图片
写完最后一封信后,年轻的潘子祺中士于 1972 年 8 月 3 日在广治省甘路县甘政乡 Cua 村第四军区南部战线牺牲,离开了战场,也离开了未竟的画家梦——“我非常喜欢画画,这就是我的全部梦想”……
![]() |
一位朋友在照相馆为潘祖祺烈士拍摄了一张罕见的肖像照。他穿的衣服是从一位在河内当记者的朋友那里借来的。照片:家人提供 |
这封写于1972年8月2日的信,直到潘祖祺烈士牺牲一年后才被其家人收到。战友们寄回的遗物中,除了信件、日记、口琴之外,还有近200张黑白照片和他沿途画的许多速写。当天在家乡为潘祖祺烈士举行的追悼会,是由他的哥哥以及义安报社的叔叔兄弟们在荣市雄勇乡风全村编辑部撤离的地方组织的。
记者兼诗人潘维香(笔名 Duong Huy)在诗中表达了对弟弟的怀念胡伯伯方面:
Nga叔叔去当兵了/怎么这么久了!/Nga很想念他,经常问他:/你现在在哪里?
你在哪里?你在哪里?/长山山脉绵延不绝?/长沙群岛起伏不定?还是昆嵩、多乐?
妈妈的眼睛红了/爸爸抬头看着祭坛:/国家不再战争/叔叔和胡伯伯在一起。
再次看到哥哥的遗物后,记者潘维香和亲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哥哥在战争期间默默付出的艰辛。
![]() |
潘图琪烈士在行军途中所画的草图。照片:攀牙湾 |
这就是战地摄影师的工作,他总是在奔波,冲锋陷阵,深入每一场战斗。正因如此,他拍摄的照片才如此生动逼真,有时是部队在战前讨论战术的场景,有时是行军途中的照片,有时是军队渡河时,周围是战友们努力撑杆支撑的场景。
看着他的照片,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两个年轻士兵夜里剪断铁丝网深入敌营的专注目光,便衣士兵手持枪支冲进治天战场的画面,战地医生分秒必争抢救伤员生命的画面……
![]() |
治天战场照片。照片:家人提供 |
同一台相机,观众可以看到这位年轻战士在拍摄艺术团时,拍摄经过的村庄里的孩子们,以及身着少数民族传统服装在织布机旁的母亲和姐妹时所展现出的乐观和青春气息。
他寄回的相册里,有一张他没拍但精心保存的照片,是胡志明主席的照片。照片下方写着:“我军忠于党,孝于人民……一切任务都能完成,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切敌人都能打败”……以此提醒他要努力奋斗,不辜负胡伯伯部队的传统。
![]() |
潘祖祺烈士的照片。照片来源:家属提供 |
记者潘维香回首弟弟的照片,既悲伤又自豪,心中也充满了敬佩。经过多年的珍藏,2021年4月底的一天,家人决定将潘祖祺烈士的部分遗物捐赠给第四军区博物馆,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信件、日记和老照片,让今天的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民族光荣斗争的一部分。
![]() |
记者潘维香向第四军区博物馆赠送潘祖祺烈士遗物。图片:家属提供 |
许多黑白老照片被记者潘维香放大重印,其中一些已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也希望,通过这些照片,或许一些士兵能够幸运地活下来,或许那些牺牲士兵的家属能够找到自己的亲人。
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办个摄影展,把广治战场的所有照片,最完整、最真实地呈现给大家。这些照片里,都是“火”,都是令人难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