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Thanh Chuong 性格的一些想法
在深度融合时期,除了机械化的运动,与众多伙伴的沟通、联系和商业往来在各个领域也日益丰富多元。在清章,人们既为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自豪,又努力传承传统,同时不断交流学习,力求成为“全球公民”。

谈到义族人的性格和品质,肯定有很多人同意武玉庆教授的观点:每个义族人都有4个特点:心中有理想;天性忠诚;生活节俭;沟通强硬。
清章县面积超过 1100 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25 万,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县,具有许多鲜明的“义省品牌”特征。

我并非研究人员。但我出生并成长于这个社区,通过书籍和故事,甚至在我的家乡,我见过许多人物和故事,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这种性格。我们只需看几个典型的故事,就能明白:
阮世平博士出生于“翠吉银”乡下,是一位才智超群之人。他于1768年通过了博士考试,名字被铭刻在文庙石碑上,并被国王赐予家乡土地以赚取收益。他怜悯百姓的疾苦,并未将肥沃的土地据为己有,而是选择了潮山——一片岩石嶙峋、田地狭小的山丘——作为他赚取俸禄的土地。

历史书上至今仍记载:当时国乱,太后邓氏惠受郑君宠爱。邓氏惠在郑君宫中为所欲为,众人愤慨却无人敢出手。此外,邓氏惠的弟弟,人称“天叔”的邓茂兰更是道德败坏,沉迷于淫乱,心狠手辣,凌驾于众人之上。事态发展到无法容忍的地步,茂兰被送上法庭。人人都恨茂兰,但当被指派审判时,却如同“给猫脖子上挂了个铃铛”。有人装病,有人找各种借口巧妙地脱罪。其实,他们害怕的是,如果轻判,就称不上公正;如果重判,又怕邓氏惠和茂兰的报复。他们害怕自己蒙受损失。阮吉银先生被委任审理此案。阮世平为人严肃、诚实、直率。茂兰被判处重刑。朝臣们既欣喜若狂,又不禁感到恐惧和钦佩。
义廷日丹先生,原籍天会村(今青田乡)。《科举传》中记载他:“他读一本书就能记住。他写作时无需草稿,一气呵成。他的思想新颖,大多不落俗套。他写完诗歌和散文后便弃之不顾,不留任何痕迹。”(曹春德,《科举传》,文学出版社,第69页)

他与曹伯桔同年通过了博士考试,名字被刻在文庙碑上。丁先生生性自由奔放,擅长写作和诗歌,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以其“独创”的处方而闻名。
故事:一位高官的母亲病重不治,官长召见一位官员前来诊治。官员闻讯后说道:“过去,我们只请医生诊治疾病,不强迫医生诊治疾病!”官员虽怒不可遏,但为了母亲的性命,只得屈尊请这位官员前来。按照习俗,对于贵族,人们只会询问其身份,并在手腕上系一根线让医生把脉。这位官员拒绝了,要求直接把脉、观察面相、观察舌象。官员无奈之下只得答应。诊治之后,官员开了一剂单方药。服药后,妇人痊愈了。
丁日清与当时著名的知识分子高伯桔和阮咸宁交好。史书至今仍记载着许多关于他的才华、嫉妒以及流言蜚语。由于赏识他的才华,嗣德王将他留在京城,教导皇室子弟,同时也以此为手段控制他。他于平旦年(1866年)去世。

十九世纪初,在武列,有一位名叫潘思叔的医生,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虽然他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却仍被委以重任,直至六十九岁去世。他从官以来,始终谨记父亲的教诲:“要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切勿让人民畏惧或憎恨你。”“思叔担任官职四十余年,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住在泥墙茅草屋里……”如今供奉他的这座殿堂,是他的学生们在他去世后自愿建造的。
阮思思,出身于清良乡土园村,在义学考试中名列前茅,是邓泰梅和孙光飞的挚友。他很早就投身革命运动,26岁时便担任中央地方委员会书记。1929年,他被秘密警察逮捕,并被辗转关押于多所监狱。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是“把监狱变成学校”运动的灵魂人物,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残酷统治作斗争。负责关押他的法国秘密警察头目公波深知他的重要性,于是使尽浑身解数。当甜言蜜语和贿赂都失效后,他们便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
他们无法制服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便将他押入禁闭室。阮思思走在前面,手里拿着一块席子,公博拿着枪跟在后面,一边用法语愤怒地咒骂。他用法语对着他们的脸破口大骂,一边称他们是野蛮的侵略者,一边大谈文明,同时用席子抽打公博的脸。为了保护嗜血的狱卒,狱卒被席子抽打脸部时,他的爪牙开枪打死了阮思思同志。

自20世纪30年代起,出生于清松的武贵欢先后在法国获得三所著名大学的学位。他在法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法国籍的俄罗斯人,育有一女。1946年,正值妻子攻读博士学位之际,他毅然放弃个人幸福,追随胡志明主席的脚步回国,投身抗法战争。他被誉为“越南铸造冶金工业之父”,并与陈大义教授共同为越南军队制造武器,用于对抗法国侵略。陈大义教授称他为“一位深爱祖国的工程师”。
阮裴伟,吉银县寿山村人,17岁时跟随宣耀去朗诵诗歌,为土地改革宣传造势。之后他前往中国留学。1957年,他回国后担任专业小组组长,并在河内师范学校教授文学。一次,师范教育系主任前来观摩小组教学。在评估教学内容时,系主任与小组组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的意见截然相反,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予以否定。大家都感到害怕、畏缩,不敢出声。阮裴伟对此表示反对。他礼貌地请求:“论年龄,我们是您的后辈;论职位,我们是您的下属;论学历,您是博士;但在学术方面,请您让我们平等相待,让我们交流讨论……”
系主任很生气,收拾好公文包,立刻去向部长汇报。几天后,阮文玄教授——部长——没有事先通知,直接来到学校,旁听这位“青年艺术家”的文学课。下课铃一响,部长就走上讲台,抚摸、拥抱他,赞扬他,并希望我们所有的文学老师都能像他一样教书!阮裴伟高兴得热泪盈眶。
过着“清贫苦贱”的生活,严守“皇室贵族”的规矩,不向傲慢和权势低头,勇敢地在敌人面前赴死……在任何时代,人们常常会主动承担损失。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许多人尊重、钦佩并为这些人及其行为感到自豪,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过于极端,缺乏温情,为什么不选择一种更温和、更有益的行为方式呢?这都是个人的看法!
以上这些故事只是历史书中和世代相传的典型例子。纵观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此类事件不计其数。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于这片贫瘠的土地,不得不与严酷的自然灾害、战争等等抗争,才造就了这种“特质”得以生存和发展?

通常,人格会形成“光明-黑暗”两类对立的特质:过于直率是固执;过于自信是保守;过于坚定是极端;过于节俭是苦行僧式的吝啬;过于慷慨是保守固执;过于团结容易形成小团体,而小团体又容易导致心胸狭隘……简而言之,任何过犹不及的特质都是不好的!
国家和祖国正持续与国内各地区及国际社会融合。除了已有的强劲机械化进程外,与众多伙伴在开放空间开展的交流、联系和商业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元。尊重、珍视并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弥足珍贵,但同时,在当前时期,不断交流、学习和适应,成为“全球公民”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