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创新提高医疗诊疗质量
(Baonghean)-副教授,Cao Truong Sinh 博士 - 荣市医科大学副校长就如何运用科研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看病、治病质量接受义安报记者采访。
光伏:尊敬的Cao Truong Sinh副教授,请问您开展“利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研究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乐卡地平治疗效果”这一科研课题的动机是什么?
副教授博士曹长生:这种想法源于对科研的热爱,总是想发现新的东西,也源于目睹病人的处境,特别是脑血管意外的病人,有的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行走和日常活动都困难,有的人躺在一个地方,身上有疼痛的溃疡和斑块,给家庭和社会留下负担。
我和同事决定开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乐卡地平治疗效果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这种测量方法,能够预测未患脑梗死的高血压患者能够采取预防措施预防脑梗死,并且能够通过监测并使用长效降压药物,避免脑梗死复发。
![]() |
荣市医科大学实用诊所手术团队为患儿取出异物获得舆论高度评价。 |
光伏:在实施这个科学课题的过程中,您和您的同事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
副教授博士曹长生:是的!为了实施这个课题,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坚信,要使一个科学课题取得成功,首先要考虑实用性。因此,我们从2009年至今,在荣医科大学附属诊所和义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组织实施,让患有急性脑梗死和高血压的患者佩戴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
通过患者佩戴仪器后的血压变化,可以预测是否需要继续治疗、住院、干预治疗或转入更高级别。在排除反应性高血压和需要紧急治疗的高血压病例后,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对急性期及之后的患者使用降压药物。实施6年后,效果如下:
一是科学价值的论证和测定,明确脑梗死患者反应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测定脑梗死患者血压的波动情况;测定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如杓型、非杓型、清晨血压峰、血压超负荷等指标的变化。
证明清晨血压升高是脑梗死的诱因。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法,测定血压峰谷比值和药物平滑指数,评价乐卡地平与氨氯地平的疗效,并推荐其使用。通过一天中血压变化情况,确定合适的服药时间。
第二,从实际应用能力和规模来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非侵入性但易于使用的高科技心血管测试,仅需在手臂上佩戴24小时的设备和一个软件,总成本约为7000万越南盾。
除了应用于监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化外,其适应症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脑出血、原发性高血压、初诊高血压、孕妇、糖尿病患者等一系列疾病,尤其重要的是识别患者的白大衣高血压与白大衣效应,以决定对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是否使用药物或调整生活方式,对白大衣效应患者是否增加剂量或合并用药。
三、应用规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除了在荣医科大学门诊部和义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应用外,还应用于区级医院和区域综合诊所的心脏病科、糖尿病内分泌科、产科、肾病科和内科。特别是,荣医科大学还为全科医生和护士教授这项技术。
光伏:能否给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前后的具体结果?
副教授博士曹长生:在应用之前,医生并不知道病人一天内血压的变化,只能通过几次测量或者通过监护仪大概知道,但无法知道血压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所以选择什么时候给药,用什么药,给不给,降低血压多少才不至于造成低血压影响病人的生活。
因此,给脑梗死患者开具降压药物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导致部分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过度低血压,或必须加大药物剂量,且未正确评估药物的降压效果,导致治疗时间延长,造成患者和医院在床位日数方面的成本增加。
尤其是脑梗死患者,无法准确判断哪些患者是高血压,哪些患者是真性高血压,哪些患者是脑梗死时出现的短暂性反应性高血压,因此大多数患者在急性期、急性期后以及出院后都使用药物治疗高血压。此外,患有脑梗死病史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往往需要携带仪器前往河内,测量血压变化和血压生物节律,这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高昂的费用。
应用该课题后,超过11%的反应性高血压患者在脑梗死或脑出血急性期及急性期后无需使用降压药物。反应性高血压患者预后改善,住院时间缩短,平均每位患者的治疗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重要的是,该项目已为国家带来数亿越南盾的收益。
目前,该课题仍在荣市医科大学综合诊所进行应用。诊所内约有300人佩戴了该监测仪,事实证明,它对高血压患者非常有效,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监测白天和夜间的血压,并及时发现高血压发作,从而预防中风。
该项目不仅有助于通过应用高科技提高人民的医疗保健质量,也为荣医科大学的教学和培训做出贡献。
光伏:谢谢副教授的讨论!
清水-良迈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