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

为什么我们容易上当受骗?

福英 October 23, 2025 10:34

诈骗不仅仅是坏人的故事,也是关于我们自身的一堂课。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里,保持警惕和建立联系才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周末的早晨,我浏览新闻时,看到一则新闻,一位中年妇女因为接到冒充警察的电话而被骗走了数亿越南盾。几天前,一位年轻人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被骗进行网络投资数月,最终血本无归,还背负了债务的经历。从中奖短信到复杂的网络骗局,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我们似乎对骗子的狡猾习以为常,只剩下一个问题:在一个充满信息和警告的世界里,为什么我们仍然很容易落入预先设好的陷阱?

canh-bao-tancong.jpg

诈骗并非新鲜事。从“您中奖了”的电话诈骗到虚假的银行邮件,再到最近社交网络上“高利率,零风险”的投资邀请,诈骗手法日趋复杂。据越南公安部A05统计,2025年前8个月,越南共记录了1500多起网络诈骗案件,比2024年同期增长65%,估计损失超过1.66万亿越南盾。此外,还发现了4532个恶意域名(增长90%),这些域名使用了深度伪造、加密货币诈骗、OTP劫持、冒充警察或银行等复杂手段。然而,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那些遭受金钱损失、信任受损,甚至自尊心受损的受害者的痛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无论多么聪明谨慎,都会成为骗子的受害者呢?

image.jpg

答案深藏于人类心理之中。骗子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就是利用人们的贪婪——一种人人皆有的原始本能。当我们听到“一个月内投资翻倍”或“比市场价便宜70%”之类的诱人机会时,很容易被这些诱人的前景所吸引,而忘记了最根本的问题:“这现实吗?”贪婪不仅仅是渴望拥有大量金钱,也包括渴望快速成功,渴望拥有遥不可及的东西。骗子深谙此道,并将其转化为完美的诱饵。

轻信也为骗子打开了方便之门。我们常常自认为足够聪明,能够识别骗局,但这种自信有时反而会成为弱点。一条伪造的银行短信、一个自称“当局”的紧急电话,或者一则精心设计的广告,都可能让我们放松警惕。我曾听一位朋友说,她仅仅因为一个“投资专家”的LinkedIn个人资料光鲜亮丽,粉丝页面上满是好评,就把钱转给了他。直到钱被骗走后,她才意识到一切都是假的。这种轻信有时源于一种想法:“肯定没人敢这么明目张胆地骗我。”

img-041720241216112510.png

恐惧也是诈骗分子惯用的心理因素。他们冒充警察打电话,威胁说“您的账户正在接受调查”或“您的孩子有危险”,直接利用了人们对失去安全的恐惧。在恐慌之下,我们的理智会受到影响,很容易听从陌生人的指示,从提供个人信息到转账数十亿越南盾。

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也使其成为诈骗滋生的温床。赞助帖、直播销售和秘密投资群等,都旨在迎合人们的情感。看到有人炫耀自己通过“精明投资”过上富裕的生活,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我为什么不试试呢?”的幻想。来自“买家”或“成功投资者”的虚假评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知。科技帮助诈骗分子隐藏身份,而我们这些用户却很容易被信息洪流裹挟,忘记进行核实。

但或许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缺失。随着我们与亲戚、朋友或邻居的交流越来越少,我们更容易在网络上寻求慰藉。投资机会、折扣或陌生人的关怀承诺都能填补这种空虚,即便它只是虚拟的。我见过一些独居老人,仅仅因为渴望有人关心,就轻易相信虚假的“客服”信息。事实证明,孤独也是一扇通往陷阱的大门。

那么,如何避免落入陷阱呢?首先,放慢脚步。好的机会往往伴随着风险。问问自己:“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对我来说这么容易?”其次,核实信息。接到银行的电话?拨打热线核实。收到投资邀请?调查公司、其许可证以及背后的团队。第三,分享信息。在做出任何重大决定之前,与亲朋好友交流,向业内人士寻求建议。不同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警惕。最后,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紧密的家庭关系和共享的社群将成为抵御网络诱惑的坚实屏障。

诈骗不仅仅关乎坏人,也关乎我们每个人。它们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里,保持警惕和彼此联系才是保护自己的关键。今天,让我们花点时间反思一下我们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如何做出决定。如果可以,拿起电话,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互相提醒:我们并不孤单,我们足够聪明,不会落入那些精心设计的陷阱。

特稿刊登于《义安报》

最新的

x
为什么我们容易上当受骗?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一款产品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