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数百公里,家长带孩子“进城”参加考试
(Baonghean.vn)——这些家长正带着孩子前往荣市两所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特殊学校参加考试。他们驱车数百公里,带着孩子去参加考试,这趟旅程承载着改变现状、战胜贫困的希望。
该省最年长的父母
冯氏香奶奶今年91岁了,头发花白,拄着拐杖走路摇摇晃晃,但她还是带着孙女从150多公里外的归州山区周环乡赶来,去参加第二民族寄宿高中的入学考试。考试开始时,孙女趁机和小伙伴们温习功课,奶奶则坐在远处眯着眼睛认真地看着。“她没有别人,1岁丧母,4岁丧父,从小是奶奶把她养大的。这几天,她要去一所寄宿学校考试,奶奶就和村里几个孩子一起坐大巴去了荣市。”冯氏香奶奶说。
![]() |
家长和学生在少数民族寄宿制第二中学的考场。摄影:Duc Anh |
这所民族寄宿学校的考生家长们都从山村、高原赶来参加考试,路程数百公里,有些地方甚至超过300公里。因此,连日来,学校创造了条件,让家长和考生可以免费住在宿舍区。
“我的奶奶也住在宿舍里。看到她生活艰难,大家都给了她很多鼓励和帮助,还给她饭票,让她安心去考试。”香太太说。
![]() |
91岁高龄的冯氏香女士仍然带着孙子从归州来到荣市参加第二民族寄宿高中的入学考试。图片来源:My Ha |
冯氏香女士的孙女是赵氏玉竹(Chao Thi Ngoc Truc),曾就读于归州少数民族中学。据她介绍,虽然家境贫寒,但玉竹从小就独立、乖巧、努力学习。去年,她还获得了全省公民教育优秀学生三等奖。
又累又辛苦但仍然快乐
阮氏素女士(奇山县塔卡乡景村)连续两年骑摩托车来荣市送孩子参加考试。在省级少数民族高中校门前,她正哄着自己最小的、大约4岁的孩子安静地坐下,这位满脸辛勤的妇女说:“去年我去鼓励哥哥参加高中毕业考试。今年,我弟弟也去报名了。”10年级省少数民族高中。罗氏翠霞在家附近的一所中学上学,她也可以在本县的高中上学。但我必须支持她去荣市上学的愿望。
![]() |
阮氏素女士和她的女儿在省民族中学校门前。图片来源:My Ha |
说着,她讲起了自己孩子的故事,说是刚借了3000万越南盾给儿子做近视手术:去年,儿子罗达清毕业考试考了26分,加上加分,本来可以考上医科大学。可是他说,父母那么穷,哪有钱供他上学,还有弟弟妹妹呢。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考军校,可是眼睛近视,没达标。这一年,他都待在家里备考。我虽然没钱,但还是带他去做了手术,让他有机会上学。家里很辛苦。
这位女士也坦言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而她的丈夫自幼父母双亡,目不识丁,家中常年贫困。尽管生活极其艰难,但他们不愿孩子重复父母的人生,所以多年来,夫妻俩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好好读书,有工作:“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接受,为了孩子,即使再累,我也依然快乐。”——她笑着补充道。
![]() |
来到荣市参加十年级考试的少数民族学生,都怀揣着各自的抱负,带着家人、老师和学校。照片:Duc Anh |
为了准时赶到荣市参加考试,Soa和她的三个孩子骑着摩托车,提前一天到达。到达省立少数民族高中后,她见到了儿子以前的老师,并在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免费住在学校宿舍。午餐和晚餐也和学生们一起吃。这次考试结束后,六月底,她可能会再次带儿子La Tat Thanh去参加第二次补考。她对勤奋的孩子们始终充满乐观和信心……
今年,省民族中学报名参加考试的学生超过五百人。按竞争率计算,考入这所学校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全省顶尖的公立学校。不仅同校竞争,各个区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竞争,因为名额是分到各个区的。这种特殊的性质,只有真正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安心报名参加省立寄宿学校的考试。
![]() |
省立民族中学志愿者团队为学生们加油鼓劲。图片来源:NTCC |
今年孩子要考的武氏如女士(归合县义春乡9村)说:“我快40岁了,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家里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我没有机会读书,我和丈夫都是农民,所以不知道孩子们学习怎么样。听到孩子说要去省里报考十年级,我非常惊讶。不过后来家人都很支持他,很高兴。多亏了孩子考了,我才第一次有机会去荣市。昨天孩子说考得不错,希望他今天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圆梦。”
为了方便居住较远的考生,省民族中学和民族二中早在考前两周多就主动提供电话、联系一些经济型酒店,或为家长和考生办理免费住宿登记。学校食堂也贴心地为家长和考生准备了餐食……
这些美好而宝贵的经历也激励了同学们更加努力,让考试季虽然依然紧张,但却变得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