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农业干燥窑:一个难题!
随着自然灾害形势严峻且愈发难以预测,农产品产后加工保鲜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夏秋稻和部分冬季作物产品。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省相关政策和机制却鲜有落地。
随着自然灾害形势严峻且愈发难以预测,农产品产后加工保鲜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夏秋稻和部分冬季作物产品。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省相关政策和机制却鲜有落地。
丁氏娣(音译)女士,家住兴仁乡“洪涝中心”公社第六村,拥有10亩稻田。2011年9月9日至14日的洪水淹没了她家所有的稻田。她感叹道:“我家的稻子已经被淹了整整一个星期了。我和妈妈冒雨出去收割稻子,把稻子带回家捆成捆沥干水分,但稻子还是发芽了,变得像嫩稻一样白。天气放晴了几天,我赶紧把稻子拿出来晾干,但由于浸泡时间过长,稻子还是继续发芽,所以只好把它们留给牛和猪吃。”
由于没有烘干机,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在路上烘干稻米,尽管他们知道这违反了交通安全。
这种情况在全省很多地方都存在。人们原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庆祝丰收,但洪水却突然来袭。全省共有15065公顷水稻被水淹没,其中安城县和兴原县受灾最为严重。可见,在“无涝”生产季节,尽管我们在品种、季节和耕作方式方面采取了许多先进的解决方案,但夏秋稻受涝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省自2009年起出台优惠政策,以提高农产品收获后加工和保存能力。具体而言,省人民委员会2009年2月4日第19号决定中,就有非常明确的支持机制。具体来说,对山区烘干能力300-500公斤/次的烘干炉,支持40%;对平原地区烘干能力2000公斤/次以上的烘干炉,支持20%。其次,2010年1月20日省人民委员会第10号决定中,继续出台政策支持此项政策的实施。
使用烘干炉,不仅使损失从2%(烘干)降低到0.5%(烘干),而且提高了大米的品质价值。目前尚无官方统计数据,但据估计,我省每年农产品收获后的损失约为15-20%。 |
然而,由于稻米浸泡在水中多日,且没有符合要求的干燥系统,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同样,在兴原省,近1500公顷的稻田被淹。在许多地方,人们冒雨到田里收割稻米,但仍然无法完全挽救几个月的劳动成果。县农业局黄德安先生说:对于像兴原这样的低洼县来说,农产品干燥炉的需求量很大且很迫切,尤其是在夏秋作物期间。该县经常被淹的低洼乡镇每年的粮食产量约占该县粮食总产量的40%。
安城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诗雄表示:“该县已协调并鼓励两家本地企业——永和有限公司和越发公司——修建干燥窑,为农民提供服务。然而,目前还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此表示出兴趣。阮先生认为,原因在于该县的农业总产量很大,但规模小,分散在民间,难以调动和管理,而修建一套完整的干燥窑系统投资成本相对较大。同样,在兴原县,尽管农业干燥窑的需求量很大,但至今仍没有建成。”
谈及这一问题,农业与农村发展部计划财政部潘维绍先生表示:该省大力鼓励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干燥窑,以减少收获后的损失,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夏秋稻、花生和冬玉米,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此前,兴原县和新岐县等一些县已实施该政策,但持续时间不长。该省指定农业农村发展机械化股份公司、农业发展与建设服务股份公司、永光有限公司和农业建设与机械化股份公司4家单位,根据各县的注册情况,生产和供应烘干机。农业农村发展厅也指导和鼓励企业建设一些农业烘干机模型,但尚未得到各单位的响应。
由于国家预算仅提供部分支持,企业仍犹豫不决,因为他们必须考虑投资效率,而农民还不习惯将农产品放入烘干炉。阮文绍先生认为,要实施这项政策,应该鼓励合作社投资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烘干服务。这也是许多地方官员的共识。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农业部门组织宣传鼓励,却至今没有一家合作社答应去做。这样的现实让很多人怀疑,这项政策虽然正确,但是否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土地规划、生产区域、具体机制等方面是否需要更有力的决策?
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