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人民之心的使者”第一课:村庄肩上的足迹
通往谭山六堂区的道路绿树成荫,一排排红旗在风中飘扬。远处,中后堂区的钟楼在蓝天下巍峨耸立,钟声在树梢间回荡,带来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在这片宁静祥和的景象中,“火车头”陈玉景每天穿梭于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走访村民,了解并解决村里的各种琐事。
.png)
Khanh Ly - Thanh Phuc /技术:鸿台• 2025年11月9日
------------------o0o-----------------
通往文贤乡谭山六村的道路绿树成荫,两旁红旗迎风飘扬。远处,中后堂的钟楼在蓝天下巍然耸立,钟声在树梢间回荡,带来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在这片静谧之中,村书记兼村长陈玉景每天默默地穿梭于村巷,走访村民,了解并解决村里的每一件小事。
------------------o0o-----------------
.png)
村委书记兼村长陈玉景(Tran Ngoc Canh)热情地带领我们(PV)参观了这个天主教村落,他回忆道:“2002年以前,村里的主要道路只有大约1米长铺设了水泥,杂草丛生,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基础设施破败不堪,村民贫困,所以很难进行任何建设。”
但随后,新的农村建设运动像一阵清风吹到了这个乡村,给了秘书和村长寻找新方向的动力。

他首先动员民众捐献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来拓宽农村道路,使政府和民众携手合作。当民众资金不足时,陈玉景先生和他的家人便变卖房产,用所得款项借钱给民众修路。他还写信呼吁远在他乡的子女和亲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在社会资金的支持下,道路的每一米都被拓宽和拉直;每条巷道都安装了照明系统;文化馆、运动场和游乐场也相继建成。


.png)
几年前目睹过 Tan Son 6 村村民在泥泞中行走的景象的人,很难相信今天的景象:主要交通干道已经铺设了柏油路,支路也铺设了水泥,宽敞整洁。
村里安装了300多根路灯杆,6条旗帜路线和数十条色彩缤纷的花卉路线蜿蜒穿过整个村庄。夜幕降临,灯光璀璨,照亮了村庄的每个角落。
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光芒,也是信仰的光芒,是觉醒的社区精神的光芒。邻里们开玩笑说:“沥青路、花路、旗路、灯路——这四条路都有坎先生的脚印,是村里跑腿人的脚印。”

他不仅建设基础设施,还致力于美化家乡。沿着主要道路,十点钟方向的花朵、菊花和紫色的午后花朵铺展开来,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花径。每一棵树、每一丛花、每一张石凳都凝聚着人们的心血,但核心人物、发起人仍然是坎先生。
多年来,谭山6号村一直被选为示范村、典型文化村,是许多地方的观光和学习目的地。村里的文化馆如今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拥有广阔的园区,是举办会议和社区活动的场所。
孩子们有排球场和足球场;老人们有散步聊天的地方。村口前的广场正在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建成,广场上镶嵌着一块价值超过1.2亿越南盾的装饰石,这是他自掏腰包聘请雕塑家制作的,也为打造这座深受村民喜爱和引以为傲的“新山六号”标志贡献了一份力量。

除了维护村庄的面貌,秘书兼村长陈玉景也鼓励村民发展经济。他担心曾是几代人引以为傲的中后木匠手艺如今已逐渐消失,只剩下少数几户人家还在从事这项手艺,因此决心“复兴这个手工艺村”。
他挨家挨户、走遍大街小巷,劝说老木匠们重操旧业;他向上级申请贷款,争取投资修建通往工艺村的道路。起初只有几户人家,如今已有四十多户人家从事木工,为数百名工人创造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2015年,中后木工坊被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传统工艺村,为当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人们有了食物和财产,所以他们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坎先生说道。
因此,经济发展始终与文化发展和团结巩固齐头并进。目前,整个村庄共有36户人家,1346人,其中115户信奉天主教。得益于作物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和木工、米粉糕点制作业的发展以及劳务输出的推广,该村庄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6500万越南盾,贫困家庭比例已降至1%以下,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之间的团结也始终紧密相连。
另一个亮点是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谭山6村正朝着“智慧村”的方向发展,每户人家都建了一个Zalo群组,用于更新信息、活动图片和新政策。村里的广播系统也接入了互联网,方便村民快速获取新闻、科技资讯,并共同讨论村里和邻里事务。


该村还主动在关键地点安装了6个摄像头,以监控治安;更不用说许多家庭也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坦山6号村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地区,如今已达到先进的新农村标准,并正朝着“智慧新农村示范村”的称号迈进。
这段变革的故事不仅是集体的成就,也带有“先驱者”陈玉景的印记。
.png)
.png)
初冬的天气有些寒冷,风吹过榕树,村文化馆旁的体育场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礼堂里,新山六村党支部正在开会讨论即将到来的全国大团结日。坎先生坐在中间,慈祥的眼神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他的手机铃声不断,每次挂断电话,他都会笑着说:“A先生捐了一千万,B女士还会捐五百万!” 房间里的每个人都跟着笑了起来:坎先生有一种“魔力”,能打动人心。无论大小,只要他站出来动员,总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因为他为人真诚、公正、尽职尽责、坦诚透明——“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的汗水,必须用在刀刃上,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他这样说道。这份信任,是他二十多年来担任党组书记、村长、乡长等职务积累起来的。
在工作中,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做事科学严谨,具有“敢于行动,敢于承担责任”的高度精神。
文贤乡党建委员会主任阮伯坦同志评论道:“陈玉景同志是一位模范且敬业的干部。在他的领导下,新山6村的行动始终引领着整个乡。他的行动促进了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之间的团结,推动了村庄的全面发展。”
街坊邻居们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为了凑齐社区的租金,坎先生先自己先交了租金,然后再去收。他为人善良,一心为民。选举新任社区长时,大家提议举手表决,结果100%的人都同意选举他。这是极少数人能给予他的绝对信任。
Canh先生始终牢记:“作为村干部,最难的是“讨好村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每一户人家,掌握每一种情况。因此,即使合并后,面积大、人口多、村里有几百户人家,他仍然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认出每个人的长相,知道谁穷谁病谁困谁需要帮助。
阮达行先生一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和妻子都是战争伤残军人,还有三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每当有捐助,家属总是优先考虑,同时巧妙地进行宣传工作,让大家都能接受。阮达行先生的妻子花女士动情地说:“多亏了家属的关爱和帮助,我的家人得到了照顾和帮助,我心里暖暖的。”
村长兼秘书长陈玉景不仅负责社会保障,还积极推动文化体育活动的发展。每逢节庆,他都会动员远在他乡的孩子们、企业和各界人士,组织文艺演出和体育交流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有一次,他自掏腰包近2000万越南盾,购买彩旗、彩灯和鲜花,为春节期间的中心区域装点一新;村民们听闻此事后深受感动,纷纷自发捐款。他还发起了“食教共管”模式,让食教两界人士携手合作,共同维护治安、保护环境、弘扬法治。因此,六村多年来远离社会弊端,治安良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无论晴雨,人们仍然能在街上看到他的身影,有时是监督建筑施工,有时是走访贫困家庭,有时是和工会成员一起种花打扫卫生。
他说:“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贴近群众,与群众一起工作,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陈玉景不仅深受群众爱戴,而且还是基层政府的“延伸臂膀”。所有政策、决议和指导方针都由他及时、便捷地传达到每家每户。
对于党员,他总是提醒他们“言行一致”;对于年轻人,他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回国帮助祖国”;对于老年人,他重视“人生经验之谈”。

坎先生已近六十岁,但他仍然勤勉热情地投身于村里的工作。村民们称他为“村里的干活坎先生”、“连接宗教与非宗教两岸的人”、“人民心灵的使者”。
当被问及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时,他只是温和地笑了笑:“我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边境战役的伤残军人。他教导我,国家兴衰更替,人人有责(作为个人,我们必须对祖国负责)。我只是在传承和践行父亲的教诲……”
------------------o0o-----------------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