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疾病选择4种治疗头晕的方法
头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绝经前妇女也容易出现头晕、潮热、头重脚轻等症状,低血压患者也常出现头晕症状……
根据传统医学的说法,头晕属于眩晕症。
头晕就是站不稳的感觉,就像站在一块倾斜的木板上,站不稳的感觉,就像想向左倒,又想向右倒,就像喝醉酒的人走在平地上,却无法站稳……

所有书籍都将头晕描述为东方医学的常见症状之一,并针对每种特定疾病提供专门的治疗方法:
-《素问之真余带峦》云:“凡眩风之症,皆属肝”(凡眩风之症,皆属肝),治肝为主。
-《金匮要略》(Trong Canh)记载:“痰湿蕴于心下,则胸胁胀满,目昏花”(心下有痰湿,则胸胁胀满,目昏花)。
- 丹溪谭法亦云:“无痰不眩”(无痰不幻),治痰为主。
——《河间六书》亦载:“风火皆阳,阳常化,阳主运动,二阳相交,则为流”(风火皆阳,阳常化,阳主运动,二阳相交,则为流),治火为关键。
——《景岳全书》记载:“无虚则无眩”(无虚则无眩),治虚为要。
中医将头晕分为肝阳上亢、痰浊阻中、肾精亏虚、气血亏虚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

1.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
- 症状:头晕耳鸣,头痛,眼疲劳,怒则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时红时暗,心烦,少眠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沉数。
- 治疗:平肝息风。
- 处方 - 天麻根提取物包括:天麻12g,钩藤12g,茯苓10g,桑白皮12g,杜仲15g,黄芩10g,牛膝10g,茯苓12g,决明子10g,益母草10g,茯苓12g。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用,趁热服用。
药物分析:天麻、钩藤平肝祛风,为治眩晕之主药;杜仲、茯苓、桑白皮、决明子治眩晕,兼益肾精,益神;黄芩清热上焦,余药为使者。

2. 身体干燥、脱皮
- 症状: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呕吐,纳少多眠,苔白浊,脉沉细。
- 治疗:苹果有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
- 处方 - Ban ha bach truật thiên ma tang 包括:半夏8g,天麻10g,茯苓10g,陈皮8g,白术12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趁温服。
药物分析:半夏祛风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祛湿化痰行气,甘草、大枣、生姜药性相合,益气行气。
3.肾精亏虚
- 症状:头晕目眩,精神疲乏,健忘,腰痛腿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
- 治疗:补肾益精。肾阳虚者,用“友贵焕”;肾阴虚者,用“六味三宝”
+ 药物“Huu quy hoan”:熟地12g,山药16g,山茱萸12g,枸杞8g,杜仲12g,肉苁蓉6g,炙附子3g,肉桂3g,当归16g,班龙膏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趁热服用。
补肾,治头晕。
+ 文章“六位智者”:熟地16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8g,茯苓8g,泽泻8g,知母10g,黄柏8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趁热服用。
具有滋阴补肾、清热祛眩的功效。

4.气血亏虚
- 症状:头晕目眩,活动增加,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倦怠懒惰,纳呆不思,舌淡,脉细弱。
- 治疗:补血益气,健脾宁心。
- “十全补药”包括: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12g,熟地12g,白芍12g,川芎12g,白芷12g,黄芪12g,肉桂4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趁热服用。
其中熟地、川芎、当归、白芍养血;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黄芪、肉桂加强和提高补气养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