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革命事业中的新闻事业
在胡志明主席和历代党的领导人的卓越领导下,越南革命报刊始终发挥着突击力量的作用,在争取民族独立、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发挥着尖锐的先锋作用。从建国初期以唤起爱国主义和争取独立的意志为使命,到革新时期以打击消极势力为己任,报刊伴随着民族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不断发展壮大。

出版日期:2025 年 5 月 25 日 - 技术:Diep Thanh
在胡志明主席和历代党的领导人的卓越领导下,越南革命报刊始终发挥着突击力量的作用,在争取民族独立、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发挥着尖锐的先锋作用。从建国初期以唤起爱国主义和争取独立的意志为使命,到革新时期以打击消极势力为己任,报刊伴随着民族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不断发展壮大。
.png)
胡志明主席是伟大的导师,越南革命报刊的奠基人和奠基人。即使在国外工作期间,他依然用笔尖锐利的武器,在人民中激起强大的爱国主义浪潮。阮爱国的《法国殖民统治的判决》和数百篇斗争文章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的残酷本质,也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精神。这些文章如同先锋之火,为越南殖民统治的瓦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伯伯执政后,他的数千篇文章继续成为抗战和建国运动的指导方针。诸如《全民抗战号召》(1946年)、《抗战救国号召》(1967年)、《发扬革命道德,铲除个人主义》(1969年)等文章,不仅是行动宣言,更是激发民族团结力量的英雄歌曲。

除了胡志明主席之外,党的历代领导人,特别是历任总书记,都为革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富同志很早就认识到新闻事业在革命斗争中的战略地位。在他短暂的领导生涯中,他创办了《古都报》、《革命报》和《塔志公山报》等第一批报纸,并成立了党的宣传部——这是后来宣传工作的先驱。他年轻时就展现出的伟大奉献和牺牲精神,令人深感惋惜,也激励了一代革命记者。
黎鸿峰同志在担任印度支那共产党海外指挥部书记期间创办了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个正式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报》,为培养干部、加强国际关系和传播革命思想做出了贡献。后来,河辉塔同志凭借在苏联和法国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在担任总书记期间公开出版了《先锋报》、《人民报》(1937年)和《人民报》(1938年)等报纸,首次以合法公开的形式将党的声音传达给群众,为在社会上掀起强大的斗争浪潮做出了贡献。
.jpg)
延续这一传统,张政同志自1942年起直接负责《解放旗帜报》的出版,后来又负责越盟阵线的《救国报》。这些刊物在起义前和抗战时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发表的《日法互射与我们的行动》一文,及时指导了行动,为推动革命运动做出了贡献,充分体现了报刊的思想领导作用。
革新时期,总书记阮文灵于1987年至1990年在《人民报》发表的《立即要做的事情》系列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勇敢而直率的文章不仅揭露了机关中的不良现象和腐败现象,而且肯定了革命新闻在维护正义、增强人民对党领导的革新事业的信任方面所发挥的先锋作用。
.png)
正是基于这些坚实的基础,报刊在历史时期不断确立了其决定性的作用。1941年5月,胡志明主席主持召开的第八次中央新闻工作会议就报刊发展和战略方向作出了重要指示:“目前,宣传书籍和报纸不应过多使用党的名义,而应使用越盟和其他救亡组织的名义。”

这一英明指示促成了越盟喉舌《救国报》(1942年1月25日)的诞生,该报创刊于此,其创刊号由长征同志执笔。头版以英雄的口吻写道:“救国报将揭露人民的苦难和不幸……将成为人民走上民族解放道路的忠诚向导。” 当时的报刊不仅反映了革命现实,还鼓舞、领导和激发了全民的力量,真正成为一支战斗力量。
1951年,《人民报》诞生,继承了报纸的精神。革命报纸该报迅速成为党的喉舌,胡伯伯在该报上发表了1200多篇文章,许多伟大的作家,如黄松、帖梅、友寿、河当……都终生为该报效力。记者河当从与大防合作社农民“三一起”实践出发,撰写了《三次赶超中农》(1961年1月9日)一文。仅两天后,胡伯伯在《人民报》上发表了《模范合作社》一文,在北方掀起了一场赶超大防的广泛效仿运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报刊继续成为维系信仰的火焰。1972年12月26日,在河内遭受B52轰炸的时期,德莫伊发表了一篇社论《河内,人类尊严之都》,并肯定道:“房屋可以倒塌,但有一样东西不能倒塌,那就是人。”
而1979年3月5日,在国家面临北方入侵威胁的背景下,黄松发表的《全民抗敌,全民皆兵》社论,犹如千百年历史的号召,激起了“一草一木都起来抗敌”的精神。
.png)
革新时期,报刊的作用更加突出。在越共六大(1986年)召开前夕,报刊及时反映机制不足,及时发现并示范基层群众的创新成果,为党和国家出台1981年第100号合同、1988年农业第10号合同、1987年关于扩大工商业自主权的第217号决定等重要革新政策作出了贡献。洪河、河登、友寿、泰维等著名记者发挥了积极引导舆论的作用,为推动管理改革作出了贡献。
虽然官方没有“禁区”,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鲜有人敢触及的“敏感地带”,尤其是高层领导。然而,在总编辑陈公敏的领导下,人民军报勇敢地开辟了这条道路,发表了《杜维同志家的真相》(1987年7月22日,作者陈廷伯),在预防和打击腐败以及推动新闻报道的多元化方面开创了先河。
1987年10月6日至7日,阮文灵总书记在百名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代表大会上强调:“同志们,你们的笔不要弯。与其说是赶时间写,不如说是先到实际去了解情况再写……”

从这些基础出发,媒体开始介入。创新时期内容和形式都极具感染力。理论文章、研讨会、《人民报》《立即行动起来》等系列文章,以及《文艺报》、《劳动报》、《先驱报》、《青年报》等频繁出现的反映社会负面情绪和不公的文章……触动了读者的心,成为革新事业前进的鼓舞人心的旗帜。许多新闻作品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当时的舆论中引起轰动:《轮胎大王的故事》(陈辉光,文艺报,1986年);《下跪的女人》(陈克,又名黎文巴,文艺报,1987年12月7日);《那天晚上……是什么晚上》(冯嘉禄,文艺报,1988年3月21日);《做人的程序》(明选,文艺报,1988年5月19日);被告的证词(Tran Huy Quang,Van Nghe,1988 年 12 月)。
在电视上,越南电视台评论员阮长福的声音诚实正直。可以说,革新时期的报刊在提高社会意识、帮助人民了解自身权利、勇敢地打击不公正和腐败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国家转型的背景下,报刊不仅是批评的声音,更是改革发展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