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伯的写作方式以及他为河内报纸命名的故事
(Baonghean.vn)——胡志明主席留下了革命新闻事业的宝贵遗产。在他的指导下,我国的革命新闻事业和革命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鲜为人知的是,现在的首都党报正是以他那极具启发性的提议命名的。
胡伯伯的写作方式
1959年4月16日,胡志明主席在越南记者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强调,他写作的目的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传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他还表示,在写作方面,他真正感到幸福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只有三行——这篇文章至今未找到)。第二次是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的时候(《人道报》)。第三次是写完《独立宣言》之后。
![]() |
胡志明主席留下了2000多件珍贵文物。历史文献照片 |
1917年末,胡志明主席返回法国,尽管他的法语水平不足以在报社撰稿,但他仍下定决心,自学法语,学习新闻学。早期,他曾师从卡尔·马克思的孙子、在《工人生活报》工作的让·龙格学习新闻学。他的文章后来得以发表。
“每次写文章,我都会问自己:我写给谁看?写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写才能让普通大众容易看懂,简洁易读?”
他从新闻、文章、文献等小题材,写出大主题、大聚焦的文章。他发表在法国左翼报纸上的文章,虽然是低成本报纸,几乎没有版税,但却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因此,他白天上班,晚上参加集会、示威和革命运动,深夜依然坐着勤奋写文章。
胡志明主席最初用法语写文章,后来又用英语、俄语、汉语,最后用他的母语越南语写作。他曾分享:“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每次写文章,我都会问自己:这篇文章是为了谁?为了什么?怎样才能写得让老百姓容易看懂,又简洁易读?写完后,我还会请同事们帮我审阅修改。”
![]() |
胡志明主席的部分报纸:《可怜的亲爱的青年》。图片库 |
胡志明主席留下了2000多篇文章的宝库。据统计,他有170多个名字、笔名和别名,其中三分之二在他的新闻作品中使用过。胡志明主席亲自创办了9家报纸:《五公科报》(1922年)、《国际农民报》(1924年)、《青年报》(1925年)、《公农报》(1925年)、《灵粮报》(1927年)、《越南先驱报》(1927年)、《敌爱报》(1928年)、《都报》(1929年)、《越南独立报》(1941年)、《九国报》(1942年)。在《五公科报》中,他既是主编,又是漫画家、照片显影师、财务主管、出版人和报纸销售员……
“报刊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
胡志明主席在1962年9月召开的越南记者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记者也是革命战士,纸和笔是他们的利器”,并强调“新闻事业的使命是为人民、为革命服务”。在这次大会上,他坦率地批评了当时国家报刊的缺点:“文章往往篇幅过长,‘长篇大论’,不符合群众的水平和时代……”,“往往片面地、夸大成绩,却很少或没有正确地谈到我们的困难和缺点……”,“报道新闻仓促,往往缺乏谨慎……”,“缺乏平衡:该长的新闻写短,该短的新闻写长,该晚的新闻放在前面,该早的新闻放在后面……”,“泄露秘密,有时太荒唐……”,“最严重的缺点是使用太多外来语,而且常常用错……”。
![]() |
胡志明主席阅读《人民报》。图片库 |
因此,胡志明主席强调:“新闻干部要履行光荣职责,必须培育革命道德,努力提高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注重政治学习,掌握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实际,深入劳动群众”。他指出:“我国新闻媒体在世界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敌人高度关注,朋友对我们的新闻媒体非常感兴趣。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形式、内容和文风格外谨慎”。
胡伯伯命名首都报纸
自河内解放(1954年10月10日)以来,首都的日报曾先后命名为:《河内日报》、《河内首都报》和《新时代报》。当河内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提出将《守都报》和《河内日报》合并的方案时,市领导以及市委宣传部都在为报纸名称苦苦思索。一天早上,胡志明主席在阅读了一系列日报后,将《守都报》和《河内日报》并排放在一起,对市领导说:“这就是你们报纸的名字。”当时,河内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陈维雄博士亲耳听到了他的建议,非常高兴,因为两份合并后的报纸被命名为“河内首都报”。
![]() |
胡志明主席出席越南新闻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1962年9月8日)并发表讲话。图片档案 |
河内《首都报》和《今日新报》(私营报纸,《显仁报》主编)出版一段时间后,市领导提出要合并两份报纸。但大家还在琢磨新报该怎么命名?那天,负责《首都报》的黎雄同志从新闻部开会回来,对编辑部的同事们说:“我太高兴了,新闻部的兄弟们说,胡伯伯把《首都报》和《今日新报》两份报纸并排摆放,用手遮住了‘首都报’和‘今日新报’两个字。所以,报纸就叫《今日新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