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奠边府大捷——时代价值与地位

向量网络分析 May 7, 2020 09:18

1954年,在祖国的广阔西北地区,越南军民在党中央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摧毁了奠边府堡垒。

1954年,在祖国的广阔西北地区,越南军民在党中央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粉碎了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支那最坚固的奠边府堡垒和美帝国主义的干涉,在民族历史上树立了辉煌的里程碑,同时“震动了地球”,对世界争取和平、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值此奠边府大捷66周年(1954年5月7日-2020年5月7日)之际,我们谨向大家介绍越南军事历史研究院抗美史学系原副主任陈进华上校的文章《1954年奠边府大捷——具有时代价值和地位的事件》。

战略战斗

至1953年,在重新入侵印度支那八年之后,法国殖民者尽管动员了高水平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却仍然未能达到其摧毁革命政府和抵抗力量、恢复1945年前对整个印度支那统治的根本目的。相反,他们损失惨重:损失了39万军队,占领区缩小,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的矛盾日益加深……

另一方面,法国国内经济财政困难和人民斗争运动日益高涨,将法国政府推入新的政治危机。美帝国主义利用这一形势,加大了对印度支那的干涉,积极向法国提供援助,延长和扩大战争,以服务于其全球反革命战略。

1953年5月,法国政府派遣纳瓦将军——一位被认为是“兼具学者和军事家的战略家”——担任印度支那远征军总司令,希望尽快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找到结束战争的“光荣出路”。在对战场形势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后,1953年7月,纳瓦将军提出了一项新的印度支那军事计划(也称为纳瓦计划),该计划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1953年秋冬至1954年春):在北部战场保持战略防御地位,避免与敌主力交战;对南部战场进行战略进攻,占领抵抗根据地,首先是五区间和九区的革命自由区;同时,尽力招募士兵扩充伪军,着重建立一支强大的机动主力。

第二步(1954年秋冬开始):集中兵力于北方战场,实施战略进攻,歼灭敌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抵抗政府投降,或接受法国提出的条件下的谈判,结束战争。

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帝国主义者都评价纳瓦计划“完美、合适”,并将在18个月内取得胜利!

法国殖民者实施了新的军事计划,发动了多次突袭、平定行动,并试图招募士兵;同时,他们向印度支那派遣了更多的远征军。短短时间内,敌军就整合并组建了84个战略机动营,其中44个营集中在北部三角洲地区。

我方方面,1953年9月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并提出了1953年至1954年冬春军事行动的战略方针:以一部分主力向敌方较弱、漏洞多的方向进攻,同时抓住机会消灭敌方能够深入我自由区的方向的敌人;同时,加强敌后各战场的游击战争,积极做好自由区人民、地方军队、民兵和游击队的一切准备,解放主力去执行任务。战略作战的方针和原则是:积极主动、机动灵活;务必作战,务必前进,有胜则战,无胜则坚决不战。

1953年12月,胡志明主席主持会议,讨论奠边府战役。照片:档案馆

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越南军民与老挝、柬埔寨军民密切配合,向印度支那战场发起进攻,迫使法国军队分散兵力进行反击。敌军主要集中在北部三角洲地区的机动主力,在短时间内被正式“撕成”五块,僵持在五个地区(北部三角洲地区、西北地区、老挝中部地区、西原地区、老挝上部地区),难以相互支援。

配合主力部队进攻,在敌后战场加强游击战,保卫抵抗根据地,切断交通,攻毁更多前哨和后勤基地,威胁敌人的外部防御体系……这种协同、广泛的作战使法军陷入更深的被动。纳瓦计划初步失败。

在西北战线,面对我军的推进,法国驻印度支那司令部自1953年11月起决定派遣部队将奠边府打造成一个坚固的基地。纳瓦将军认为,奠边府是保卫西北和老挝上游的重要战略位置。另一方面,这里是一片肥沃的山谷(长18公里,宽6-8公里),是西北地区最富饶的土地。这样的空间和地形使得建立坚固的基地以吸引并击败敌军主力成为可能。

至1954年3月初,集结在奠边府的敌军已达16200人,其中包括印度支那最精锐的步兵、炮兵、工程兵、坦克兵和空军部队,并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包括49个据点,划分为3个分区。法国和美国都称奠边府为“固若金汤的堡垒”,公开向敌军发出进攻挑战。

我方方面,经过认真分析各方面形势,特别是对敌我力量对比的对比,党中央和最高统帅部决定发动奠边府战役,这是胜利结束抗法战争的决定性战略打击。武元甲大将被赋予战役司令员兼书记的重任。

1954年3月13日,Him Lam山上的第一次战斗。照片:档案

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奠边府战场上。作战兵力高达5.5万人,其中包括3个步兵师(308、312、316)、第57步兵团(304师)、第351工兵炮兵师。为此动员了26万余名劳工和2.74万吨大米。数万名青年志愿者配合工兵部队,在敌人的炮火和炮火中日夜开路,短短时间内就修筑了数千公里的道路。各条战线的准备工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令法国和美国都感到意外。

1954年3月13日,我军开火,拉开了战役的序幕。经过56个昼夜的激战,克服重重困难,“不畏惧,不屈不挠”,我军于1954年5月7日下午彻底摧毁了奠边府要塞,俘虏了司令官德·卡斯特里,以胜利结束了这场战略战役。

重大历史意义

1954年越南军民奠边府大捷,粉碎了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干涉者的最高军事企图,迫使法国政府签署了《日内瓦协定》(1954年7月),承认印度支那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光荣结束了历时九年(1945年至195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同时,也结束了法国殖民主义长达数个世纪的统治,为越南、老挝、柬埔寨革命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4年奠边府大捷,打破了旧殖民主义殖民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崩溃开辟了道路,并首次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法国历史学家朱尔斯·罗伊后来承认,在全球范围内,“奠边府的陷落带来了可怕的恐怖。这是西方最惨痛的失败之一,预示着殖民帝国的崩溃和一个共和国的终结。奠边府的雷声至今仍在回响。”

从此,“奠边府雷霆”以强大的力量鼓舞着殖民地人民,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同时,它有助于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真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如果决心为独立和自由而斗争,拥有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善于发挥人民战争的力量、时代的力量,那么,它完全有能力打败野蛮的侵略军。正如胡志明主席所言:“奠边府就像历史上的一座金色里程碑。它清楚地表明了殖民主义在哪里走下坡路、瓦解,而与此同时,全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却在哪里兴起并取得彻底的胜利。”

奠边府大捷源于诸多因素:党正确而富有创造性的政治和军事路线;源于胡志明时代继承和发扬的炽热爱国主义精神和越南传统军事艺术;源于印度支那半岛三国的团结和战斗同盟,源于中国、苏联的重要援助以及包括法国进步人民在内的国际友人的同情和支持。但最深层的根源是每一位越南公民对祖国的热爱、对独立自由的强烈渴望。

1954年5月7日下午5点30分,胜利旗帜在奠边府法军司令德·卡斯特里将军的地堡顶上飘扬。图片:档案馆

1954年奠边府大捷给越南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在正确路线和路线基础上,及时把握机遇,作出敏锐的战略指示,集中全国力量,夺取决定性胜利;贯彻落实“以人民为本”思想,善于依靠人民,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尊重和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巩固人民战争阵地,不断建设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特别是主力军,随时准备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特别是关键、紧迫任务和决战决胜任务;不断关心和巩固民族大团结联盟,以工农阶级联盟为基础,积极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目标;在平等、尊重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建立纯粹的国际团结精神,以实现和平、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为目标。

这些经验教训仍然具有宝贵意义,我们党和国家将继续在当前建国卫国事业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创造性运用。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1954年奠边府大捷——时代价值与地位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