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表演空间,保护和弘扬维族和吉姆族民歌
演出空间是保护和弘扬渭、夷民歌遗产的核心问题,因为那是渭、夷民歌得以“复兴”和发展的环境。
创建新的表演空间
过去 3 年,义安省传统艺术中心举办了一项活动重建胡志明广场(荣市)旧表演场地那里重现了古代劳动场景,艺术家们也演绎了民歌民谣,为观众留下了难忘的体验。这些体验通过“老师与老师”(知识分子和学者的对话和解答)的对话展现出来。这种对话不仅唤起了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空间,也激发了艺术家和作家创作歌词并参与表演的灵感。

经过20个晚上的演出,项目组委会收到了宝贵的反馈。项目发起人、人民艺术家郑红琉表示:“建设和修复表演空间,为文化遗产的自然存在和发展创造环境,逐步将维族和吉安族民歌带回社区,这符合保护民歌的目标,也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人民艺术家洪吕还表示:义安民歌的表演空间非常丰富,例如在田野里有种植区民歌、稻田民歌;在森林和山脉里有爬山民歌;在河边工作里有河边民歌、渡口民歌......
维语和基姆民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与人们的空间和劳动环境紧密相连。“河”、“维语”和“基姆语”的节奏也大多是劳动节奏(例如“河”拉木、“河”筑坝、“河”筑堤、“河”上河等等)。因此,听众不仅能感受到歌词和歌声的美,还能从中看到一整套源于劳动和生产的文化。

鉴于此,去年,文化体育部在荣市步行街多次举办“维”和“延”空间活动。在这里,人们重现了古老的场景,例如织布、纺纱,以及码头和船上的景象。伴着这些场景,还有槟榔叶、祖母的扁担、母亲的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们以充满深情和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维和延的诗句,给观众带来了感动。
参加此次步行街演出的兴新乡六岩民歌社艺术家阮仲心表示:“我们兴新乡六岩民歌社曾在许多舞台、许多不同的表演场所进行过演出,但在同一个地方,即街道,我们能够重现旧时的空间,让表演者更有感染力,从而提高演出的效果。”

近期,兴原县文化中心还对旧演出场地进行了翻修,为喜爱渭歌和军歌的年轻人创造体验条件。兴原县文化中心干部阮青银表示:“我们每月都会在义静苏维埃遗址定期举办全县渭歌和军歌俱乐部活动,让年轻人在神圣的空间里演唱渭歌和军歌,这既提升了文化空间的意义,也帮助年轻人获得了新的体验。”
阮青银先生认为,要有一个新的表演空间,但仍然与《毗卢遮那》的精神相联系,除了与场地相关之外,还需要有道具,重新上演旧场景,但也要贴近当今的生活。
古代表演空间建造难度大
建设和修复表演空间,为遗产创造一个自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让民歌回归劳动人民、知识分子、学者和文人,符合保存民歌的目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设定的标准。

然而,如今,维族民歌和军歌的传统表演环境几乎消失殆尽。不再有纺纱织布的村落,不再有江面上的船歌;也不再有榕树、渡口、村舍里,情侣们吟唱维族民歌、交换情歌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表演环境,从学校到工厂、企业、机关,民歌被戏剧化地展现出来。如果说过去有榕树、渡口、村舍、纺纱织布,那么今天则有欢庆党庆、迎春、庆祝国家大事等集体活动。值得珍惜的是,在这些舞台上,维族民歌和军歌依然时时出现。
许多人认为,人工空间的营造或多或少地创造了吸引力,但不足以重现义静民歌的原始空间。对此,清章县玉山乡维岩民歌俱乐部负责人、人民艺术家洪文表示,维岩民歌的环境主要是一种工作环境。表演空间是河流、山脉和手工艺村。如今,当我们把民歌搬上舞台时,我们必须将这个空间人工化,使其与旧时的空间相似,这对那些致力于保护和推广遗产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像清章县各乡镇的民歌社,每次参加民歌节,或者组织民歌表演服务群众,大多数成员都要自己创作一些场景,比如织布、纺丝,或者用水桶、木筏舀水的场景。这些场景虽然满足了参与者小空间的条件,但终究还是人为的场景。
人民艺术家洪文
据人民艺术家洪吕介绍,每年举办的渭河、延安民歌节,组委会都规定:每个参赛节目必须确保环境、空间、表演形式,包括服装、道具、乐器等70%的原创性。
然而在现代生活中,夷歌、夷词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表演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舞台环境,有导演、有服装、有LED屏幕……由于缺乏原有的表演环境,义静省许多著名的夷歌、夷词,如《夷旦叻》、《夷韦伟》、《夷谢歌》、《虎胶歌》、《虎震歌》、《虎波图》等也逐渐消失。
如今的渭河、延安民歌已呈现出现代生活的面貌和气息。它们是歌颂新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等的歌曲。演出的空间和环境也必须是当下、当下生活的场景。因此,道具和空间的营造也是我们将民歌融入当代舞台的一种方式。
郭氏强女士 - 文化体育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