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同文沼泽的人们的故事

清琼 December 13, 2018 15:32

(Baonghean)——骑着梦想牌摩托车平稳地行驶在笔直整齐的村道上,琼田乡农民协会主席胡忠坚先生看到我们惊讶的眼神,看到同文村时隔多年后的变化,心里不禁感到自豪。

在单一稻作地区建设手工艺村

昔日的泥泞田地和咸水池塘已不复存在,同文村(琼田村、琼琉村)如今被绿色的家庭农场覆盖。更令人欣慰的是,从单一稻作地区,这里的人们大胆地将竹藤编织工艺带到了村里,开辟了一条稳定繁荣的全新商业发展之路。

就在六七年前,从村子到永禄海滩的路还像一条蜿蜒的鳗鱼脊背,宽度不足2.8米。每逢收获季节,路上只要有一辆拉着稻米或稻草的水牛车,交通就会陷入瘫痪。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来,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出钱、出力、出土地,平均每户出40—50平方米。2把村里的道路修得像现在这样宽阔,近4米宽的道路足以容纳一辆辆大型卡车排成一排,运送村民们成千上万的藤竹制品供他们消费。

同文手工艺村村民的劳动乐趣。图片:Thanh Quynh

同文村的谋生故事始于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稻米种植区从非农产业转变为了如今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村里的手工艺,公社农民协会主席带我们来到一栋五居室房屋前的宽阔院子,院子里配备了许多机器以及藤条和竹子等原材料。基恩先生说,这是一家专门从事货物进出口和培训村里工人技能的工厂。

熙熙攘攘的空间里,十几名妇女正忙着完成产品的最后工序,以便公司准时进货。看到我们拿着相机、摄像机过来,妇女们立刻互相打招呼,把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拉到院子里:“你们要拍视频,记得也拍栾女士。她以前家境贫寒,丈夫早亡,独自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靠织毛衣摆脱了贫困。现在栾女士每月收入超过500万!”

在妇女们欢笑声中,农民协会主席告诉我们,手工艺村是村里许多处境艰难的妇女重新振作的“救赎”。除了阮女士,还有许多像阮氏玉和阮氏花这样的人摆脱了贫困。就连现任手工艺村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氏莱女士也曾陷入同样的​​困境,但她凭借自己的职业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并开创性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手工艺人。

bà lài
陈氏莱女士是将同文村打造成竹藤编织手工艺村的先驱之一,她为琼田乡(琼禄)300多名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图片:Thanh Quynh
按照坚先生的指示,我们见到了那位特别的女士,她正仔细检查姐妹俩带来的每件产品。赖女士回忆起2002年左右的情景,当时琼龙乡人、在芳安竹藤公司工作的陈国安先生来到村里,寻找工人制作竹藤工艺品。


当时,赖太太的家庭生活正面临诸多风波,丈夫突然去世,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独自抚养。尚未克服心理创伤的她,又面临着经济压力,家中主要收入来源只有六棵稻田。于是,当安先生提议教妇女们竹藤编织技艺,并负责打理产品时,赖太太立即报名参加。和她一起前来学习竹藤编织技艺的妇女还有大约30人,后来她们成立了合作社。

赖女士凭借天赋、勤奋刻苦,逐渐成为安先生传授技艺的优秀学员之一。从那时起,她肩负起培训更多村里妇女的责任。由于村里没有像现在这样宽敞的厂房,赖女士不得不在家门口开办职业培训班。起初,从剥竹子、劈竹到削竹,完全依靠手工,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为了制作出成品,有时指尖会结满老茧,甚至会流血。 “我一直以为只有种地才辛苦,但其实种地也有苦。藤竹编织也一样。重要的是,你做的所有产品都能保证卖出去,这样你才能安心。当时,芳英藤竹编织公司为整个合作社的所有产品提供担保。每个月我们还能额外获得100万到150万越南盾的收入,为家人创造更多收入。在当时,100万越南盾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赖女士分享道。

mtd
姐妹俩的技艺日臻精进。图:Thanh Quynh

在接下来的3年里,妇女们的技艺越来越扎实,产品也越来越完美。直到2005年,藤竹生产合作社获得了手工艺村的认可证书。这对同文村来说是件大喜事。为了扩大产品产量,赖女士直接联系省内的公司和企业,提出进口货物的问题。从最初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发展到现在,赖女士领导的藤竹编织合作社已经拥有来自全村190户323户的300多名工人,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00-400万越南盾。每年,同文藤竹编织村向市场出口约50万件产品,总收入超过40亿越南盾。

沼泽清理

除了发展竹藤编织工艺外,同文手工艺村的村民们还积极参与改造许多荒地。琼田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玉兰先生带我们来到永禄海滩。这里曾被认为是一片“死地”,沼泽遍布,多处受盐碱化影响,生产效率极低。直到2006年,乡政府和村民才下定决心改造这片土地,养殖鸭、鹅、天鹅等水产和家禽。

mtd
永禄市曾经是一片沼泽贫瘠的土地,如今却被一片片农田覆盖,绿意盎然。图片:Thanh Quynh

开垦这片土地的先驱老农之一,何文潭先生(1970年生)。潭先生有8厝稻田,但其中4厝变成沼泽,无法耕种,剩下的4厝每年只能耕种一次。公社有政策后,他便将这片土地辟为池塘,养鸭。原本是一片蛇蜈蚣昆虫横行的荒芜沼泽,头一年,他家投入了不少心血、汗水和金钱才得以整治。疏浚沼泽、划定区域、筑堤、改良水源,再把鸭子带回来养,工作非常辛苦。当时,夫妻俩只能互相鼓励,精打细算,省吃俭用。

土地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谭先生和他的妻子让这片土地焕然一新,修建了谷仓、池塘和一个井然有序、宽敞的鸭饲料储藏室。不仅谭先生,现在村里还有十多户人家决心开垦沼泽地,扩大他们的农场和牧场。每年的收入高达数亿越南盾。

兰先生毫不掩饰地自豪地和我们分享道:“如果说十年前,全村贫困户高达20%以上,那么现在全村只有5户,不到1.5%。人均收入也增长到近4000万越南盾/人/年。”

mtd
胡文心先生是同文村一位生活优渥的教友,也是该村经济发展的先锋人物。图片:Thanh Quynh

具体来说,同文村有15户天主教徒家庭,他们始终维护天主教徒与非天主教徒之间的团结互助。天主教徒始终遵守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积极发展经济,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同时,他们践行“善生活、善宗教”、“敬天主、爱国”的生活方式,成为当地经济运动的典范。例如,何文心先生一家也是天主教徒家庭,但他们始终在乡镇和县的所有运动、政策和战略中发挥带头作用。

同文人民凭借勤劳、创造、坚持和艰苦奋斗,战胜了大自然,征服了恶劣的土地,发展了生产,创造了繁荣幸福的生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开垦同文沼泽的人们的故事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