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长阮生瑟:国家和人民的榜样
阮生锡先生逝世至今已近百年。每当我们谈起他,我们都对他充满敬意和感激,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人,孕育并培养了一位伟人:胡志明主席——民族解放英雄、世界文化名人。
高尚品格
阮生色于1862年出生于郎森(今义安省南丹县金莲乡)。他的父母早逝,16岁时,他师从儒家学者黄春阳学习。在黄竹村(即金莲乡朱亚村)的养父母收养了他,并对他进行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为一名名门优等生,并被誉为“南丹四虎”(其他四位分别是潘佩珠、王叔贵、陈文良和阮生色)。22岁时,他的养父母安排他与养父母的女儿黄氏鸾结婚。

1894年,萨克先生通过了学士考试。次年,他前往顺化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通过。他并未气馁,而是申请进入财政部工作,并在皇家学院学习,决心再次参加科举考试。鸾女士带着两个儿子阮生谦和阮生恭来到顺化与丈夫同住,留下长女阮氏清在乡下照顾祖母。她每天辛勤纺丝织布,挣钱供丈夫学习,并抚养子女。1901年,鸾女士在生下幼子阮生润(几天后也夭折)后生病去世。同年,萨克先生通过了普邦考试。起初,萨克先生通过了“普邦”考试后,拒绝从官,而是过着清贫的教师生活,每天研读新书,养育子女,并结交爱国学者……

1906年,萨克先生就任礼部大臣。作为一名朝廷官员,他信奉“官吏是奴隶中的奴隶,甚至更甚”,“效忠君主并非爱国,爱国是爱民”。他常告诫子女:“不要效仿官吏家的装束”。他对子女管教严格,但也十分尊重他们。他赞同潘周桢的改革政策,自1905年起,便将两个儿子阮生谦和阮生恭送往顺化东巴的法越小学就读……
1909年,阮生色(Pho Bang Nguyen Sinh Sac)先生被任命为平溪县(今平定省)县长。担任县长期间,他经常与爱国的儒家学者交往,维护穷人的权益,痛恨压迫农民的暴君。1910年初,由于他曾逮捕一名暴君,该暴君获释后不久便去世,他因此受到朝廷的惩罚和降职。随后,他辞去官职,前往南方各省,一边谋生,一边与爱国学者(包括潘周桢)联系,为儿子出国谋求出路,以期拯救国家。

可以说,迄今为止,副校长阮生锡的品德、品格,特别是进步的、爱国的、尊重人民的、充满爱心的思想,对他的儿子阮生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他的榜样,对青年阮必成的人格和抱负的形成,以及阮爱国-胡志明领袖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道德思想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国家,为人民而活
阮必成离开芽龙码头(西贡,1911年6月5日),登上“拉图什·特雷维尔海军上将号”轮船,踏上拯救国家的征程后,阮生色继续在南方各地奔走,甚至远至柬埔寨,一边救治伤员,一边焦急地等待儿子的消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努力与僧侣、爱国儒家学者、参与过干王运动、同度运动、维新运动的政治犯(他们或被流放,或躲避法国间谍的追捕)取得联系。他帮助许多寺庙注释经文,并为佛教复兴运动贡献了思想。南方的一些寺庙至今仍保存着他的手稿和批注。

1916年底,萨克先生在西贡结识了一些名流,其中包括他以前的学生。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高岭(当时属于沙沥省)人何东贤(黎光贤)。通过交谈,萨克先生对高岭的土地和人民产生了好感,于是在1917年跟随何东贤先生来到这里。在高岭,他遇到了老相识的儿子陈伯乐(卡二牛),陈伯乐是一位爱国的地主,曾为东渡运动捐款。后来,他被法国殖民者逮捕,财产被没收,不得不变卖房屋和田地来支付贿赂以避免入狱。黎先生在他的花园里为他盖了一间小房子。
除了每日开药治病之外,他还与各界名流、知识分子以及黎文当(正日当)、武环(古环)等爱国儒家学者交往。但他在此停留的时间很短,直到1919年离开高岭,继续前往南方各省市,结识志同道合之人,传播爱国思想。通过潘周贞、阮安宁等知识分子,他得知当时著名的阮爱国其实是阮必成。由于他与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革命青年协会关系密切,他被秘密警察跟踪,但苦于证据不足而未能将其逮捕。

1927年,萨克先生回到高岭。高岭越南革命青年协会安排他住在华安村(现同塔省高岭市华安乡)蔡汤运河岸边的南交先生家中。他每天去高岭市场的杭安阳药店为病人看病配药,下午则在家配药。对于穷人,他不仅不收取诊费,还免费提供药物。
在高岭,他深受人们的爱戴、保护和照顾。每当有客人来访,南交先生都会到院子里帮忙干些杂事,并负责放哨。17岁的阮氏贝(Ba Enh)每天负责打扫房屋、去市场买菜、为两位老人做饭,偶尔还要划船送波邦先生去看医生或会见朋友。那时,尽管年老体弱,他仍然经常去沙沥、西贡、隆川、朱笃等地,并多次给越南革命青年协会驻柬埔寨的负责人梁文干女士写信到金边,但所有信件都落入了法国特工手中。

1929年11月底,阮生色病重去世。他被高岭乡的民众安葬在华龙寺旁。西贡多家报纸同时刊登了他的死讯,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他的影响力和敬重。1929年12月22日,《青年报》刊登了记者潘魁的文章,文中写道:“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竟突然放弃官职,像一艘漂泊的船一样离去?……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即便家道中落,儿女离世,自己也成了孤苦伶仃的老人,却依然如故,毫无悲伤,甚至没有向任何人抱怨过一句?……他真是一位公民……他的离世,真是一位典型公民的损失……”
在为世界奉献数十年、游历异国之后,阮生色先生最终还是留在了南方这片土地上。他没能等到他托付了全部抱负和梦想的儿子归来,没能等到革命胜利、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那一天,也没能等到那一天到来。他甚至不知道,在多年“寻找国家方向”的漂泊之后,他的儿子阮生宫(阮必成)已经成长为越南和全人类的伟人——阮爱国(胡志明)。

1954年,阮生色的陵墓由士兵和当地民众修复,并拍照送往北方呈给胡志明主席。南方解放、国家统一后,根据人民的意愿,沙沥省委于1975年8月开始修建他的陵墓,陵墓于1977年2月竣工。
经过多次修缮,阮生锡副总理陵墓现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遗址,位于同塔省高岭市第四坊范友楼街123/1号。每年,该遗址都吸引着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