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字化”拯救汉侬文化遗产

November 29, 2016 15:30

(Baonghean) - 作为国家的边境地区,义安省在历史上代代相传,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文化名人,为后世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宝藏,其中包括许多汉侬文献。

许多珍贵的文件被损坏。

乂安省博物馆副馆长潘文雄介绍,乂安省汉侬文化遗产从表现形式到内容都非常丰富多样,如:敕令、诏书、文书、诏书、族谱、土地簿、珍稀医籍、祝寿书、奏折、葬礼奏折、敕令、木刻本、骈文等。

上述文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皇家法令,这些法令目前保存在该省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址中,例如:潘文家庙(北成、安成)、灵剑寺(顺山、都良)、丁家庙(雄忠、雄阮)、太保阮家赛庙、阮禧庙和阮定家庙(宜合、宜禄)、果山庙(波山、都良)、邓家庙(蓝山、都良)......

Tài liệu cổ Hán - Nôm được xử lý số hóa trên máy scan.
古代汉代文献通过扫描仪进行数字化。

汉侬文献散布于佛塔、宗祠、村落、居民区等处,是极其重要、珍贵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有助于展示祖国漫长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

然而,该省的汉剌文化遗产目前在保护和提升其价值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汉剌文化遗产大多以有机材料呈现,例如:纸、木、布、丝绸、树叶……这些材料已存在数百年,如今许多文献已腐烂,其内容也已丢失。

省图书馆馆长阮氏秋英女士表示:“汉文书是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物,其中皇家法令更是独一无二的珍品。通过皇家法令,人们可以了解具体地方和行政单位的行政体系信息。目前,义安省约有2000份皇家法令副本,但这些法令大多以纸质书写,因此损坏和丢失的风险很高,需要文化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来‘拯救’这一珍贵的遗产。”

民间保存的汉侬文献,主要依靠传统经验保存,通常将文献卷起来存放在厨房或盒子里,每年取出晾干1-2次,导致珍贵文献损毁严重,难以修复。一些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侬文献,由于保存方式不科学,也日渐衰败。

此外,该省能够阅读汉语言古籍的人数有限,导致许多汉语言资料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其余人员虽然识读、能够阅读和翻译汉语言,但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内容传达不准确,使许多人无法理解原文的价值。

数万份汉籍页面数字化

为了保护该省的汉侬文字遗产,自2015年起,义安省古迹与景观管理委员会与胡志明市综合科学图书馆合作,在南丹、清章、安城、都良、琼琉和义禄等6个县实施汉侬文字数字化项目。古代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是科学家深入研究义安省历代封建王朝保存下来的古代汉侬文字文献的初步基础。

泰有家族理事会代表泰有川先生手捧装有家族敕令的盒子,激动地说道:“通过地方政府的公告,我得知当地有一个工作组正在研究、翻译和数字化汉族文献,因此我作为家族代表,将敕令带给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希望他们能够协助翻译。我希望敕令中的美好价值观能够传承给后代。”

Xử lý số hóa tại di tích
文物数字化处理

众所周知,汉侬文献的数字化工作需要细致入微的准备。在记录和评估文献的现状后,专家们会清理、展平这些文献,并按正确的页码和文件顺序排列,然后使用专用扫描仪或高质量的数码相机逐页数字化这些文献,并使用图形软件处理捕获的图像文件。

下一步是翻译每份文件的摘要,然后使用专门的软件进行处理和分类,形成管理文件;并根据每个所有者(例如寺庙、宝塔或教堂)的收藏形式进行整理和存储。处理和分类完成后,将对数字化文件进行处理,并将摘要翻译打印成光盘。

省古迹与景观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氏美杏女士表示:“可以说,汉侬文献‘数字化’项目成效显著,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好处,然而,由于缺乏对汉侬文献数字化重要性的认识,许多保存着家族敕令、医书等资料的个人,由于担心失去版权,不允许数字化工作人员查阅、复印和翻译他们的文献。”

此外,一些家庭将这些文化遗产带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保存,因此数字化进程仍然困难重重。未来,省图书馆建议全省将汉侬文献“数字化”项目扩展至其余地区,因为保护和弘扬先辈留下的汉侬文化遗产的价值迫在眉睫。

同时也希望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更加积极地参与宣传工作,让文物景区管理部门、宗族、个人、组织更加充分地参与进来,为我省汉语言古文献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经过两年对南丹、清章、安城、都良、琼琉、义禄等6个县的汉民文献进行数字化,6个县的112个村、乡、397个氏族的汉民文献共进行了数字化,数字化和存档了34,276页汉民文献,其中包括1,117份皇家法令、297份族谱、100份葬礼奏折、234份证书。

范盛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通过“数字化”拯救汉侬文化遗产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