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春天的伟大胜利:国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通过以胡志明战役为高潮的1975年春季总攻势和起义,我国人民光荣地结束了长达30年(1945-1975年)极其艰苦和牺牲的革命战争,彻底打败了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两大帝国”。
…岁月已逝,但我国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将永远作为最光辉的一页载入民族史册,作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人类智慧彻底胜利的光辉象征,将永远作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壮举、具有重大国际意义和深远当代意义的事件载入世界史册……”(1)。
通过以胡志明战役为高潮的1975年春季总攻势和起义,我国人民光荣地结束了长达30年(1945-1975年)极其艰苦和牺牲的革命战争,彻底打败了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两大帝国”。

长征途中,南北战场上的伟大胜利迫使美帝国主义签署了《巴黎协定》(1973年1月27日)并撤军。我国人民履行了胡伯伯“为驱逐美国人而战”的指示,举全国之力“为推翻傀儡政权而战”。
“打倒傀儡政权”到“统一南北”的历程(2)1973年、1974年、1975年历史性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会议记录了我们党的英明和创造性决策。
首先,第二十一次会议(1973年7月)讨论了南方革命的方向和任务,第二十二次会议(1973年12月)讨论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对南方的支援。在这些会议的基础上,政治局成立了“中央小组”,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制定南方解放计划。1974年9月30日至10月8日,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央军委和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在对各方面形势进行分析后,政治局确认:“……这是我国人民彻底解放南方、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同时帮助老挝和柬埔寨人民完成民族解放事业的最有利时机。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机会……”(3)。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1975年春天是举国上下开战的春天。北方“一人当兵二人转”,“倾锅换粮”打仗,打得风生水起,“米有余,兵有余”,仅1974年底的征兵期就相当于1971、1972、1973年征兵人数的总和。

1975年春天,从广治到金瓯,战场被誉为“战役之春”。1974年12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发起14号公路福隆战役。这是一场规模宏大、军级合成作战的战役。战役目标是解放福隆省,连接胡志明小道至布嘉图,将解放区一直压到西贡老巢。这是一次“战略考验”,旨在验证这一论断:只要我军发动总攻和起义,美国就无法重返南方战场。
我军的同步进攻使西贡傀儡政府陷入战略被动。抓住机遇,1974年12月8日至1975年1月7日,政治局继续召开会议(第二阶段),南方战场、第五区、第四区和总参谋部主要领导人出席。会议详细讨论了三个主要问题,明确了:1.敌我兵力对比;2. 两年内(1975-1976年)需要实现的目标;3. 战场上的具体任务。
大会每日通报战场上的胜利、彻底解放福隆城、缴获各类火炮和弹药1.5万多吨等壮举,开辟了“以敌制敌”的新方向。

会议作出重要结论:一、我们已经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二、我们已经巩固和完成了从北到南的战略阵地;三、我们已经成功地在山区建立了机动主力军团,并在重要地区集结了战略预备队;四、我们已经改善了农村和平原地区的局势,为群众起义运动做好了准备;五、在和平、独立、民族和解口号下的政治斗争运动正在高涨;六、全世界进步人士正在大力支援;七、美国撤军后,伪军、伪政府的处境,美国无法回来,难以站稳脚跟。
会议最后总结道:“我们必须紧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争取在1975年或1976年胜利结束战争,拯救祖国。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争取在1975年彻底取得胜利。这是现实的可能性。”(4)这次会议通过了总参谋部解放南方计划草案(第8号补充稿),并增加了一个选项:待时机成熟时,于1975年解放南方。
福龙大捷是政治局得出结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明确提出此时全党、全民、全军的任务:“抓住历史机遇,发动多次全面、连续的战役,进行决战,结束抗美战争,完成南方民族革命和人民民主共和国,走向祖国统一,把全国引向社会主义,走向总进攻和起义,在西贡最重要的老巢击败敌人,结束战争……打好这场最后的决战,首先是南方战场军事政治力量的任务,包括西贡—嘉定军队,同时也是全国军民的任务,其中,地区主力和其他战场的主力军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
1975年1月9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扩大贯彻落实政治局决议,决定发起西原战役。1975年3月4日,西原战役正式开始。此役以邦美蜀穴道攻势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敌军陷入被动,战略上溃散,形成战场上的集结和对峙局面。

配合西原战役,我军于3月5日至29日发动了顺化—岘港战役,给敌军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严重挫伤了敌军士气。我军越战越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缴获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也越来越多。我军各兵团的战斗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地方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为我军迅速占领战场创造了条件。
在此背景下,1975年3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评估:“从战略、军事和政治力量来看,我们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敌人面临崩溃和覆灭的危险……在西贡-嘉定发动总攻和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由此,中央政治局决定:“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坚决发动总攻和起义,在最短时间内结束解放战争。最好在今年4月开始和结束……”(6)。
为了践行这一决心,1975年4月7日,时任中央军委书记、国防部部长的武元甲大将向各部队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快!快!大胆!争分夺秒,冲锋陷阵,解放南方。坚决斗争,决胜胜利!”(7)。

这封电报成为鼓舞和激励战场官兵奋勇争先、争创战绩的号召。集团军各兵种以及众多工程兵、防空兵、炮兵、坦克兵、特种兵等部队,以饱满的热情奔赴重点战场,一路开路、一路杀敌、杀敌。
1975年4月6日,成立西贡—嘉定解放战役指挥部。越共中央政治局任命文进勇同志为指挥员,范雄同志为政治委员,陈文茶上将为第一副指挥兼参谋长,黎德英同志为副指挥员。(4月22日增补黎重晋上将为副指挥员,黎光和中将为副政治委员)。
1975年4月14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解放西贡-嘉定的最终计划。该计划确定将从五个方向进攻敌人,并实施快速果断的进攻,彻底瓦解敌军,保护人民,保卫经济和文化设施。政治局指出:“……我们拥有一切条件和能力,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取得全面胜利……”(8)。
1975年4月14日同日,根据越南人民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战场上的愿望,越共中央政治局批准战役指挥部的建议,将解放西贡-嘉定的进攻战役命名为胡志明战役。
以敬爱的胡伯伯命名的战役的喜讯向全军全民注入了新的力量,有力地鼓舞了我军全民的勇敢、迅猛精神。
1975年4月26日下午5时,胡伯伯战役打响。纵深突防部队以坦克为先导,从西贡西北、东北、东部和东南部五个方向,逐步摧毁敌军外围防御区。敌军在战略上被彻底瓦解。从1975年4月28日下午起,敌军防线不再接到总部的命令和指示,开始肆意撤退和逃跑。
4月28日夜,战役指挥部命令五个方向的部队同时进攻西贡,同时指示第八军区和第九军区协同进攻,解放南方。1975年4月29日凌晨5点,我军向内城敌军防御据点发起进攻。各部队积极进攻,攻占了既定目标。

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奋战,我军先后击溃了伪军内外防线,瓦解了敌军训练有素的主力部队,例如第5师、第25师、第22师、第18师和第7师。1975年4月30日清晨,我军从四面八方涌入西贡。“前进!彻底胜利!”的口号写在军帽、坦克和运兵车的帽檐上。我军迅速占领了空军司令部、伪空降师司令部,并控制了新山一机场。上午10点45分,我军攻占了独立宫,占领了整个西贡政府大楼,迫使杨文明主席宣布无条件投降。上午11点30分,革命旗帜在西贡政府主席府楼顶飘扬。胡志明战役取得圆满胜利。全国上下响起《伟大胜利之日,仿佛胡伯伯就在这儿》的歌声,胜利结束了抗美救国战争,彻底解放了南方,实现了祖国的统一。
***
武元甲将军在评价1975年春季的伟大胜利时写道:自建党以来,越南革命进程中出现了三个辉煌的里程碑:八月总起义、奠边府大捷和1975年春季大捷——那场将永远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我国人民创造了20世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原本是半封建殖民地、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主要凭借自身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列强,为全世界树立了勇敢、顽强、智慧和才干的榜样。(9)。
将军提到的“自身力量”概念,正是越南人民和民族的保家卫国文化。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战略家花了十多年时间才解释清楚,为什么像美国这样富强的国家,会被像越南这样弱小落后的国家打败。
------------
来源:
(1) 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 国家政治出版社 - H- 1976 年。P58。
(2) 胡伯伯的新年祝福诗 1968年春
(3)V起诉越南共产党。国家政治出版社-H.2005-p19
(4) 同源 p25
(5) 同源 p28
(6) 同源 p31
(7) 胡志明战役。人民军出版社 1999 年,第 148 页
(8) 同源 p150
(9) 同源 p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