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愿意辛苦劳作去支撑一个笨重的器械。
人们对繁琐低效的政府机构的现状反应越来越强烈。他们根本不想再费力纳税来维持一个繁琐的机构。
在刚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是“构建精简高效、行之有效的政治体系”。六届六中全会讨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未来有可能掀起新的改革风潮。
关于此事,胡志明市法律与国会办公厅原副主任阮诗勇博士进行了交谈。
阻止改变
记者:先生,回顾历史,18年前,1999年八届七中全会讨论了组织架构问题。之后,决议出台,确实有一些变化和成效,虽然进展缓慢,也有些不如预期。您认为原因何在?
![]() |
阮西勇博士。 |
阮诗勇博士: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是激励机制没有改变。如果激励机制依然沿用,机构臃肿的趋势将难以扭转。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机构越大,权力和利益就越多。其后果是,没有人有动力去削减机构。当然,我们也可以探讨政策质量、机构能力、执法能力和问责制度等问题。似乎一切都有问题。
……总之,当时机构的裁减和合并问题,多少让机构显得有些臃肿。您认为,是什么动力促使八届七中全会必须提出并深入讨论机构组织问题?应该称之为动力还是压力?
我认为动机当然是为了获得合法性,赢得民众的信任。但是,改革和创新的压力也很大。
合并:部委数量少,部门和综合部门数量多
回过头来看,我们看到,那次会议之后,组织架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工业部和贸易部合并了。后期,组织架构又进行了一次扩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合并各部委,组建多个职能和权力庞大的部委,例如贸工部,确实是一项努力。部委数量明显减少。但如果合并后的管理机制保持不变,结果将是部委数量减少,部门和综合部门增多。
先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 正如我上面所说,激励机制在每次改革尝试之后都没有改变。“浮萍”效应使一切如旧。浮萍不仅重新覆盖自身,还会孕育出无数的浮萍及其后代。按照自然规律,任何机构成立后,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都会趋于膨胀。
我们的监管机制显然存在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或许在于,我们倾向于建立过多“天上地下”的机构。精简机构,最重要的是不要取代市场,不要取代企业,不要取代人民。
![]() |
如果精简合并这些机构,将为国家发展创造许多共同机遇。插图:HTD |
预算不足以支持该设备。
越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也讨论了组织架构问题。具体行动包括停止三个指导委员会的活动,以及合并党政机构、中央阵线……您认为,是什么动机或压力促使六届六中全会讨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其动机仍然是为了获得合法性,赢得民众的信任。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动机未必比压力更大。
这里最大的压力是预算赤字和债务上限。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钱,也无法借更多的钱来养活日益庞大和贪婪的政府机构。
第二个压力来自舆论。人们对繁琐低效的机构状况反应日益强烈。在这里,人们根本不愿意费力纳税来维持这样的机构。
还有其他压力迫使中央委员会讨论精简、有效和高效的机构问题吗?
当然有,那就是竞争压力。融入就意味着要与世界竞争。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竞争。
且不说政策的质量,如果要花两倍的人力去制定政策,那我们绝对是输给了世界。
且不说政策执行能力,如果要花两倍的人力去执行政策,那我们肯定是输给了世界。
“精简并不意味着把他们赶到街上”
不过,有一件事让我很担心,那就是每次改革,遇到的阻力都很大。比如,工贸部精简了几个机构,陈俊英部长还是有很多抱怨。内务部要合并省级和县级部门办公室,精简乡级干部,也遭到了反对。
+ 重要的是看反对者是谁。有人反对精简工贸部机构吗?没有人反对,对吧?那么改革就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了!
利益受损者反对,可以理解。重要的是,改革过程中必须创造公平,必须为那些不得不离开体制的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得到重视。
精简并不意味着把他们赶出去。精简必须是一种转变,旨在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此外,我们必须为私营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所有人,包括那些不得不离开公务员队伍和政治机构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假设重组成功,您认为可以预见什么结果?
结果并不难预测。机构预算肯定会削减。预算赤字有机会克服。公共债务也不会成为全体民众的负担。我们有条件进行工资改革。“吃得那样,干得那样”的局面有机会克服。一个高效、专业的机构很快就会形成。
此外,增加收入的压力也会减少。人们不再需要缴纳大量税费。人们有钱养活自己和孩子,国家也会因此发展。
至于被淘汰的,上面我已经说了,我觉得应该叫转化,而不是淘汰。
谢谢您,先生。
据巴解组织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