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范疏散时期的遗迹
位于平缓的林江畔的吉万(Thanh Chuong)曾经是抗美救国战争激烈时期许多机构和部队的基地和疏散地。
-2ff4c5d8af5d67b35c749ca6572bd0ab.jpg)
英雄时代的回忆
三月中旬的一天,我回到了吉万(Thanh Chuong),红色的棉花“点亮”了兰河(Lam River)的河岸。吉万位于兰河右岸,原为Thanh Cat、Thanh Bai和Thanh Binh三个乡镇,这片土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永远充满着深厚的情怀。
这里还有著名的 Dao Ngan 公共房屋,是 Cat Van 党支部的总部。革命后,岛岸大社成为乂安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1949年)的召开地,范文同、阮志清等同志出席了会议。
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裴氏娥女士和热情的政策官员陈氏雪女士在委员会总部迎接了我,并带我参观了各机关和部队撤离的场所。如今,碉堡、工事地基和战壕的痕迹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葱郁的金合欢树和白千层树丛。然而,民族伟大抗战岁月的英雄记忆仍然深深地印在每个人心中。
-ae3961a36048be80dd868b48f6d1e193.jpg)
.jpg)
走进如今已空无一人的吉万幼儿园二村校舍,校园内矗立着一块历史石碑,上面清晰地记载着:“抗美救国战争和保卫祖国战争初期(1965-1981),四医院在这里屹立了16年。军民鱼水情深,在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医院修建了近50间散布民间的茅草屋,并在10座山头周围筑起了城墙和防御工事。”

短短几句引语,足以道出撤离区人民与部队之间血浓于水的情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枪林弹雨的硝烟中,人民对医院的关爱,不仅是一个庇护所,更是一份爱国情怀,一份军民情谊,一份艰苦却又意义非凡的岁月。
回顾历史,自1964年美帝国主义加大对北方轰炸力度以来,1964年8月底,青吉、青排两乡党委、行政委员会迎接第四军医院先遣团前来勘察位置,以便第四军区司令部能尽早作出医院迁址决定。
.jpg)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地形勘察,并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猛烈进攻,特别是在清章县政治中心勇、郎等地区,到1965年4月初,卡车和救护车来回穿梭于清吉和琉山之间,许多林江运输队的船只也停靠在孔渡口,将全部设备、机械、药品和伤员从荣市运送到清吉、清排、清平。到1965年7月,第四军医院的所有设施、车辆、技术设备和300多名伤员均已撤离到安全地点。
吉云乡党委书记裴嘉豪先生介绍说:“根据乡党委的历史记载,各机关、部队撤离到此的年份都有清晰的记录。由于救治伤病员的重要性,第四军医院在吉云乡(杜良)隔林江对岸的中山乡设立了前哨站,并在贡渡口、巷渡口设立了中转站。当时,医院、后勤、政治部和各专业部门的机关分散在清吉、清排、清平三个乡的10座倒山上,分布在人民群众中。”
.jpg)
据吉万公社党委介绍,仅用3个月的准备时间,当地军民就修建了38座用城墙围起来的茅草屋、1200个个人掩体、1500米的交通壕,准备接收伤病员撤离。
虽然战争早已结束,第四军医院也迁至荣市近40年,但医院撤离时的情景依然萦绕在许多吉范居民的脑海中。吉范的许多老人至今仍记得,医院撤离时,由于伤病员众多,许多家庭和宗族放弃了教堂作为手术场所。许多家庭把伤病员接回家照顾和抚育。如果没有房子,他们会在正屋里摆放床和凳子,供伤员躺卧;他们还会挖地道,以便在敌机来袭时,伤员可以躲避。许多家庭还在正屋前摆放床铺,供伤员躺卧,那里是祖屋的所在;吃饭、喝水、上厕所、换绷带等一切活动都在医院进行。伤员去世后,人们也像亲人一样,代替医院进行安葬。

由于精心筹备,在激烈的战争年代,四军医院每年收治病人2000余人次,高峰日收治伤病员300余人次,为数千名伤病员的救治做出了贡献,确保了上战场的兵力……
虽然和平结束后,第四军医院已迁至荣市,但16年疏散时期留下的痕迹将永远成为英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寂静的烈士墓地
除了医院、诊所、后勤区……第四军医院撤离后,还修建了一座公墓。这里安葬着受伤的士兵、生病的士兵,甚至还埋葬着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医生和专家。
.jpg)
我们搬到了汝河地区,那里现在有一座小型公墓,坐落在郁郁葱葱的金合欢树山丘下。裴氏娥女士告诉我,公墓曾经有数百座坟墓,但现在只剩下130多座坟墓,主要都是烈士的坟墓,因为有些烈士被安葬在县烈士陵园,有些则由家人带回家族墓地安葬。他们的亲人住得很远,很少或从未来探望过他们。
我们默默地走在一排排墓碑之间。除了阵亡将士的墓碑,还有一些烈士的墓碑,一些名字不详的墓碑,甚至还有一座中国烈士的墓碑。


.jpg)
阿加女士还表示:“除了区烈士陵园里安葬的众多烈士外,当地政府和人民仍然定期维护和修缮这里,以免人们遗忘它。每年,在伤残军人纪念日和烈士纪念日(7月27日)等重大节日,各组织、退伍军人和当地民众都会来这里焚香,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最近,我们听说有计划修建一条通往墓地的水泥路,我们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早日实施,这样我们每次去墓地的时候就不用再像现在这样走在蜿蜒泥泞的土路上了。
裴氏雅女士 - 吉文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当地政府拨出资金进行修缮,但衰败在所难免。这里的烈士墓仿佛被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侵蚀扭曲,一排排长长的墓碑静静地伫立在一片静谧的空间里。
毕竟,它虽然是烈士陵园,但也是历史的见证,是记录那段血雨腥风岁月悲壮故事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座坟墓都承载着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默默牺牲的记忆。因此,当局有必要加大力度,将这里作为历史遗产进行保护,帮助今世后代更好地了解民族的英雄事迹。

离开吉万,我心中充满了担忧。疏散时期的痕迹,那些茅草屋、碉堡,以及曾经庇护过无数伤员的战壕,如今似乎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如今的吉万已今非昔比,贡桥也逐渐建成,取代了昔日的贡渡口,但战争年代的记忆,以及军民之间坚贞不渝的情谊,依然回荡在拉姆河上,直至山峦之间。
战争虽已远去,但这片土地上,关于军民情谊的故事,关于撤离岁月的故事,依然存在。烈士陵园——在第四军医院接受治疗的烈士的安息之地,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槐树丛中,仿佛在提醒我们守护历史遗迹的责任和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