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通村的宗教团结
(Baonghean.vn)- 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占25%以上的特殊村庄,近年来,Ngoc Thon 教区(Thuong Nam 教区 - Hong Long - Nam Dan)第 1 村庄的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团结起来,发展经济和社会,使农村日益繁荣。
这些天,玉通堂区的人们非常兴奋,因为堂区教堂刚刚落成并于2018年圣诞节前投入使用。
![]() |
玉通堂区教堂刚刚落成并投入使用。图片:Thanh Thuy |
玉通堂牧区委员会委员杜光生先生表示,虽然该堂区成立时间较长(1917年),但由于教友人数较少,1982年之前,该堂区仅在1940年建成的一座小教堂内开展宗教活动。
1982年,一场大风暴过后,教堂倒塌,堂区的宗教活动被迫中断,信徒们迁往约500米外的常南堂区教堂(堂区住宅)。堂区的教堂占地136平方米,长17米,宽8米,塔楼高17米,主要由教友,尤其是工作和居住较远的孩子们捐建。教堂落成后,满足了教友的生活需求。从此,玉通堂区的教友们拥有了自己的教堂,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近年来,在“过上好生活,信奉好宗教”、“敬天爱国”的精神指导下,玉通堂区与上南堂区全体教友一起,在阮玉贵堂区神父(堂区神父)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堂区教友们全心全意地敬拜并遵守上帝的诫命,同时充满信心地开展生产和经商,改善生活。这里不仅生产、经商和贸易往来,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有子女在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工作。该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收入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泰文泰先生的餐饮服务,以及杜氏勇女士的传统粉丝和糕点制作。堂区教友杜光尚(生于1980年)的综合农场模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桑先生也是玉通堂区牧区委员会的成员。这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经济模式之一,年收入达2.5亿越南盾。
一村村长阮越晋说:“桑先生的农场是一村、玉通教区乃至整个红龙县的高收入典范之一。农场占地7.2公顷,位于林河沿岸的冲积地上。此前,他和妻子主要种植各种蔬菜,但收入不高。自2010年以来,桑先生决定从银行贷款5000万,加上亲戚的借款和自己的积蓄,用于土地平整,投资种植果树,饲养鸡、水牛、奶牛和猪……
2017年,桑先生投资超过1亿越南盾,安装了自动滴灌系统,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桑先生不仅善于发展经济,还是一位为新农村建设捐款的领头教友。他的家人自愿捐赠了1500万越南盾,在村庄中心建造了一个宣传中心。
![]() |
玉通村的村门是由村里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共同出资修建的。图片:Thanh Thuy |
随着家庭经济的发展,第一村的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团结起来,改变了季节性作物的结构。以前,人们只种植两种作物,现在他们把第三季作物作为一年的主要作物。在地方政府和牧区委员会的指导和密切关注下,在发挥拉姆河沿岸冲积土地优势的同时,人们把重点放在了第三季作物上,专门种植南瓜、南瓜、红薯、糯玉米等经济蔬菜……与以前相比,第三季作物的收入增加了3倍。2018年,第一村的农业产值达到每公顷7500万越南盾,其中50%的地区产值超过每公顷1亿越南盾。平均收入约为每人每年4000万越南盾。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这里的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团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积极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和祖国阵线委员会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在村里,如果有人遇到困难,或者有喜怒哀乐,政府和牧灵委员会都会一起探望他们,分享他们的故事。例如,阮氏娇女士(1957年出生)家境贫困,无力修缮房屋。在乡政府、村里和村民的帮助下,她现在拥有了宽敞的房子,可以安度一个祥和的圣诞节。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运动得到了本堂神父和教友们的积极支持和有效推进,使村庄面貌更加现代化、更加宽敞明亮。例如,村门建设经费7800万越南盾(其中公社拨款500万越南盾),其余资金由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共同出资和支持。特别是玉通堂区阮玉贵神父,他捐赠了4块水泥砖,为宽敞美丽的村门竣工贡献力量。
红龙乡党委书记丁友荣表示:“1村共有65户人家,其中天主教徒占25%以上。这是红龙乡一个特殊的村落。玉通堂区的天主教徒生活正直,热爱上帝,热爱祖国,始终遵守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
每当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十月二十日越南妇女联合会日、十一月十八日全国大团结日等节日,以及各级政府和群众组织发起的活动,本堂区100%的教友都会积极参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堂区牧灵委员会始终致力于慈善事业,与村、乡、区协调,为政策户、困难家庭和村内外的困难家庭送去慰问和帮助。
生活日益安定,教友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信不疑,安心做生意,发展经济,壮大产业……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红龙公社新农村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