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Lam Thanh 的阴影下
(Baonghean.vn) - 与文化研究员 Thai Huy Bich(越南义安省兴原市)一起前往林江河畔,在林青山脚下,我们不禁感到遗憾,因为一大片宝贵的文化和历史沉积物被卷走,只留下林青山的影子倒映在寂静的林江上......
珍贵的文化沉积阵列
按照计划,我们尽量早点出发,沿着542省道到达安宣的拉姆河岸,然后直奔蓝青山,昔日兴林、兴富之地,一直向前。据文化研究者泰辉碧介绍,由于林青山位于义安省中部,地势险要,位于平原中部,紧邻河流汇流处,过去,越野公路从山脚穿过。船只可以沿着林河向东、向西行驶,也可以沿着腊河向南行驶。因此,这里曾是战略要地,是义安省世世代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根据许多史料记载,明朝时期,蓝城山曾是军事要塞,但从后黎朝(1428年)开始到西山朝末年(1801年),长达370年的时间里,蓝城一直是义安的都城。义安的都城并非位于长富建造的城池中,但史书上提及这座都城时,都将其称为义安城,或蓝城、兴山城、义烈城……
直到19世纪初嘉隆帝即位,开启了阮朝,才选定安长地作为新的行政和政治中心,而以林青为中心的义安都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 |
兰青山位于兰河与腊河交汇处。图片:Tien Dong |
时光流逝,自然的残酷,加上历史的变迁,摧毁了蓝青山许多珍贵的文化价值。然而,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见证了越南民族,尤其是义安省的兴衰变迁。
文化研究员泰辉碧表示,蓝城山有很多名字。过去人们称这座山为“Ru Rum”(蓝色),蓝河也被称为“Rum fence”(蓝篱笆)。“Rum Ru”或“Lam Son”虽然叫法不同,但后来因为山上有一座古城堡,就被称为蓝城山,或“Thanh Ru”。
裴杨历在《义安记》中对蓝城山的描述十分详细。“蓝城山位于兴原县富田乡,旧称同筑山,又名宣义山、雄山。这座雄伟高大的山峰突兀地耸立在平原中央,其中一座山峰上有明朝长富的城堡。山顶上有一个可以悬挂旗帜的洞。传说这里曾是一根铜杆的插地,半山腰有宣义寺。”
![]() |
兰青山一段相对完整的城墙。图片:Thanh Cuong |
关于宣义山的名字,古史记载,山下有宣义庙,供奉镇守义安城的明朝将领太福。他因投降蓝山军,回师后被明朝国王所杀。后来,黎太祖为他建庙祭祀,并赐他“宣义大王”的称号。
历史学家裴杨历还详细描述了林青山脚下各机构的布局。山下有安国寺。陈朝忠光年间(1409-1413),罗山人阮史标奉命出使求封,卒于此地。山西有溪,水质极甜。上部西南有义烈坊,原为宪宦(又名太念,主管刑事)之所。南有朝九寺(祭祀黎魁的寺庙),原为承政(又名太保,主管内务)之所。卫所坊,原为陈守(陈守,后称统督,主管一省)之所。寺前为旧时县试学场。
![]() |
从高处俯瞰,蓝城山的石墙至今仍保存完好。图片:Thanh Cuong |
![]() |
从林城山顶向南望去,便是林河与腊河交汇之处。图片:Thanh Cuong |
乂安奇还说:“在林城山前,林江流域宽阔,天禄县的罗河在此汇入。在明良河与林江的汇合处,河中岩石嶙峋,水流湍急。东边有一渡口,名为富石码头,码头尽头有华人居住经商,瓦房鳞次栉比,船只鳞次栉比,名为富石街。”
说到林青山脚下的土地,就不能不提著名人物阮标的“吃人头宴”故事。阮标出身于河静省德寿县内田村(今安和乡),考取了太学生科(相当于博士),成为后陈朝的世袭官员,官至五宿。公元1413年7月1日,阮标作为我国使节,前往林青山与明朝将领张富交涉。张富到场时,敌人强迫他下跪,但他依然端坐着不动。敌人准备了筵席,将煮熟的人头端上来。阮标毫不畏惧,用筷子戳人头的眼睛,拌上醋。明朝敌人见状大为震惊,便礼遇他,放他走了。
![]() |
据研究员泰辉碧(Thai Huy Bich)称,在蓝城(Lam Thanh)之前有一座蓝桥,著名人物阮彪(Nguyen Bieu)在被明朝侵略者杀害前,曾在此写下八个字。图片:田东(Tien Dong) |
![]() |
兰青山周围曾有多达6座供奉阮标的寺庙。图中是如今位于春林乡的阮标庙。图片来源:Tien Dong |
![]() |
阮宝庙的山门正对着林河。图片来源:Tien Dong |
到达林桥后,张富听信义安都督潘辽的教唆,投降敌军,于是派人捉拿他。他自知难逃一死,便用指甲在桥壁上刻下了“七月一日,所以一日,阮彪卒”八个字。再次被俘后,他大骂张富图谋篡位,却又装作义勇军不肯下跪,敌军便派人将他绑在安国寺打死。后来,黎王下令在家乡为他修建庙宇,封他为义烈大王。在兴原县,阮标牺牲的地方名为义烈乡,隶属于兴林乡(现春林乡)。值得一提的是,林青山一带曾有6座供奉阮标的寺庙。
复活的古代印记
追寻古老的历史,我们来到了林江河畔。文化研究员泰辉碧(Thai Huy Bich)指着南边,在林江浩瀚的波涛中,他悲痛地发现,过去一片繁华的街道被冲走了。其中就包括福黎乡(Phuc Le),它曾被日本人标注在地图上,是各地商船的目的地之一,如今却全部被冲入河中。
![]() |
古代河流交汇处的地图。日本人曾在这里标记,并在16世纪末至19世纪初成为繁荣的贸易区。图片:Tien Dong |
![]() |
研究员 Thai Huy Bich 站在标有 Phuc Le 地区和旧 Phu Thach 贸易街的地图旁。图片来源:Tien Dong |
十六世纪末,日本人在兴原县福黎乡开辟了一条贸易街,与邓义县通商,并在广南省会安市开辟了一条贸易街,与邓仲县通商。他们的贸易最繁荣的时期是1593年至1616年。当时,在我国的地图上,日本人用红笔圈出了兴原县的地名。日本人把最重要的货物——武器和铜——卖给了我们,然后购买了农林产品,运回了祖国。
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董里市场(Trieu Khau地区——地方科举学校所在地)和南岸的富石街都是非常繁荣的贸易场所,成为义安省一个繁忙的港口。这一带的陆路和河道都熙熙攘攘。至今仍有一首民歌在这里流传。“董里市场每月开放七次 - 那些想走路的人可以继续走路,那些想坐船的人可以继续坐船”。
![]() |
一片曾经繁华的商业区如今被冲进了林河。图片:Tien Dong |
“日本人离开兴原前往兴安建立贤镇,可能是因为福黎乡的土地逐渐被河水侵蚀。此外,在1655年至1660年的五年间,由于郑阮战争,兰江成为了当重和当义的边界。兰江两岸都是激烈的战场。这可能是日本人不得不改变贸易地点的主要原因。”文化研究员泰辉碧说道。
目前,在兴原县林江沿岸的一些乡镇,保留着许多名为“福黎乡”的汉侬文献。根据现存文献,可以推断,福黎乡在1866年至1872年间因林江泥石流而消失。福黎乡的一部分居民迁往福美乡(现福美村),即昔日的兴州乡(现为周仁乡)。
![]() |
从 Quang Vinh 公社(河静省德寿市)看到的林青山。照片:田东 |
为了更彻底地了解福黎乡的起源和遗迹,我们渡过了兰江。经过Trai渡口、Hao渡口和一些著名景点,我们终于到达了德荣乡和德光乡(现河静省德寿县光荣乡)。这一带位于兰清山对面,兰江对岸,这里是兴原县的大部分土地被侵蚀的地方。德荣乡的一些村庄,如富石村、永大村、兴福村,最初都源自兴原县。在德光乡,有位于赵虚乡的光笃村。今天,这一带仍然有许多来自兴原县的家庭,每年人们仍定期往返故乡探亲。
![]() |
研究员泰辉碧与德荣乡(河静省德寿县)祖国阵线委员会前主席范毅先生交谈。摄影:田东 |
广荣乡祖国阵线委员会原主席范义先生得知我们来此了解村庄的起源时,激动不已。他介绍说,德荣省过去曾有三座村庄从兴原县“漂流”而来,分别是富石村、永大村和兴福村。其中,永大村和富石村拥有著名的宗教建筑,例如根寺、翁寺……唯独富石村是远道而来的商人的聚居地,其中主要以华人为主。如今,这里居住着许多来自中国的家族,例如洪家、李家、张家……这些家族最初来此经商,后来建立了村庄和小村。
![]() |
今天的广荣公社洪福村的昭忠寺。照片:田东 |
![]() |
位于拉姆河南岸的昭忠寺内,至今仍保留着与北岸寺庙相似的阙文。摄影:田东 |
兴福村至今仍有昭忠寺,又称武穆寺,供奉的是黎魁昭忠大王。以前,此寺与黎王寺是位于蓝青山脚下的两座大寺庙。19世纪末,寺院逐渐被河水侵蚀,朝觐乡光笃和兴福两村不得不迁往南岸。后来,昭忠寺也被拆毁,建立了两座寺庙,一座在北岸的福川村(旧兴庆乡,现兴盛乡),一座在南岸的兴福村(德荣乡)。据老人们说,这两座寺庙的三个山门位于同一条南北轴线上。
![]() |
该地区被认为是昔日的富石贸易城镇,河中仍有湍急的岩石。目前,连接南北高速公路上兴原县和德寿县的兴德大桥正在该地区附近修建。图片:Tien Dong |
过去,商船来往于此,贸易繁忙,也曾在富石岬附近停靠。为了祈求贸易兴旺,人们还修建了一座佛塔,祈求平安吉祥。至今,这里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谁去 Pho Hien 看大象,就去 Vinh Dai 村看 Ghenh 宝塔”。
如今,随着南北高速公路的修建,一座横跨林江、连接兴原县和德寿县的雄德桥在旧富石渡口附近拔地而起。人们感觉林江两岸的土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这里无法像以前那样成为一个村庄或小村落,但至少在林城的庇护下,它拥有着共同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