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同志和爱国青年在义静苏维埃的活动
1930年3月,布达村党支部成立,阮景昆同志任书记。陈文胜同志是布达村最早的三名党员之一。陈文胜同志的家很快成为当时布达村爱国青年活动和交换进步书报的场所。
陈文胜同志(又名陈文战)于1888年出生于越南历史悠久、革命传统的农村——安山县顺忠乡布达村(现为都良县多山乡5村)。他的父亲是爱国农民陈文德先生,母亲是温柔淳朴、勤劳朴实的陈氏忠女士。
同志们意识到陈文胜是一位正直、正直、爱国的青年,便直接对他进行宣传、动员和培养。陈文胜同志的家很快成为当时布达爱国青年活动和交换进步书报的场所。
1926年,安山“秘密友谊协会”[1]与越南革命青年协会(青年协会)建立联系。青年协会派遣杨廷水同志前往安山孝安春[2]建立根据地,并成立了该协会的第一个支部。1927年,来自卜达村的阮景昆同志和阮文统同志被吸收加入青年协会,继续承担在当地宣传和动员爱国分子的任务。

1930年3月底,在乂安省委代表的领导下,安山临时党委成立。临时党委的成立为在县内各县、各村建立党的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其中就包括布达党支部。布达党支部成立,阮景昆同志任书记。陈文胜同志是布达村首批三名党员之一。
布达党支部成立后,在上级党委的关心和指导下,陈文胜同志和布达党支部的同志们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启发群众。陈文胜同志的家是印制传单和文件的场所之一,为党支部的宣传工作服务。在陈文胜同志和党员们的积极、热情的推动下,布达村成立了8个红色农民协会小组,共有70名成员。
为响应1930年9月1日清章人民的斗争,布达党支部的同志们在陈文胜同志的家里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计划并协调斗争。
1930年9月8日上午,在陈文胜同志和布达党支部的指挥下,红色农民协会成员带领群众聚集在村集体会所。听完陈文胜同志的宣讲后,示威队伍敲锣打鼓,欢呼雀跃,向集合地点进发。在长昆多村,布达村的群众与顺忠、白河两个乡的村民小组协同配合,组成了一支超过2000人的庞大队伍[3]。
抗议者们听取了党员们的发言后,纷纷游行,高呼斗争口号,要求殖民和封建当局废除市场税、渡轮税,降低土地税、人头税等等。敌军被人民斗争的力量所吓倒,从荣市派出飞机轰炸抗议者,造成7人死亡,30人受伤。面对这种情况,陈文胜同志和党员们带领各村抗议者暂时撤退。
随后的两天,即1930年9月9日和10日,布达村党支部与陈文胜同志一起,带领群众聚集在孔甸(位于富文村,现顺山乡),抗议封建殖民政府的恐怖主义政策。
面对强大的群众力量,法国殖民者和傀儡政府为了迅速镇压抗议活动,设立了由阮文上校指挥的绿衣军事哨所,专门追捕革命士兵和党的干部。
不久,陈文胜同志被敌人俘虏,关押在金岩监狱(今安山地区)。在狱中,敌人用尽各种手段,从酷刑到利诱,但陈文胜同志始终心如刀割,一句话也没说。
1931年中,陈文胜同志出狱后,受安山党委委派,前往罗姆区(今新祺县)建立联系,建立党的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他发展了一批新党员。特务们在这里发现了陈文胜同志的爱国活动,于是他们与黑帮勾结,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搜捕。1934年4月15日,他在一次旅行中被敌人包围,英勇牺牲。
鉴于陈文胜同志对地方革命运动的贡献和奉献,1973年2月23日,政府总理范文同根据第65/TTg./号决定代表政府向陈文胜同志追授功绩证书。
-----
笔记:
[1] 其中包括一批受到潘佩珠爱国诗歌启迪的爱国青年,如:黄克巴、高春科、潘太亚、阮文北……
[2] 根据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仓库所藏《孝安轩文物排序记录》。
[3] 多山乡LSDB,文化信息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参考:
《1930 - 1963 年杜良县委史》,乂安出版社,2005 年
多山公社党委和人民的历史 1930 - 2005,文化信息出版社
陈文胜同志孙子陈文林先生的故事和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