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记土地上 K10 行动的回忆
(Baonghean.vn)——抗美救国战争期间,北纬17度以北地区的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不得不背井离乡,撤离家园。这是一段艰苦却意义非凡的旅程。
特别的旅程
抗法战争胜利后,越南履行了《日内瓦协定》(1954年7月20日),国家一度沿北纬17度线被划分为两个地区。人们原以为这种暂时的分裂只会持续两年(1956年7月之前)。然而,美帝国主义、吴廷琰傀儡政府以及后来的几任傀儡政府总统的“背叛”,却使这种分裂持续了21年。
在抗美救国的岁月中,南北双方都承受了无数的损失和痛苦。自1965年以来,美帝国主义在越南北方发动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从北纬17度以北地区一直到河内和海防。尤其是在滨海河北岸的永灵县、交灵县和锦罗县,他们遭受了成千上万的炮火和子弹的袭击。

面对这一形势,1966年至1968年,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实施代号为K8和K10的计划,将广治省北纬17度以北各县和广平省以南各县的民众从战争最激烈的地区疏散。其中,K8计划于1966年8月至1967年10月实施,将民众疏散至北部各省。1967年11月,K10计划实施,将民众疏散至义安省和河静省。在义安省,民众主要被疏散至1963年新成立的新旗县。
广治人民所经历的艰辛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扶持,背井离乡,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无数车辆在夜间奔波,在休息日歇息,成为美军炸弹的移动目标。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队伍仍在流离失所。抵达新岐后,广治人民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拥抱。来自两个陌生国度的人们更加亲近了。
当时,新岐镇人口只有约3万人,后来从广治省(第一阶段)迁入了2万多人,其中包括永灵县的大部分居民,以及来自焦灵县和锦罗县的少量居民。此后,更多的人迁入,许多在之前的K8行动中撤离的居民和来自河静省的居民也迁入新岐镇,再加上2612名新生儿,总人口超过3.1万人。

附着于新土地超过5年
新岐县委宣传部部长阮春胜介绍说:“据老干部讲述及遗留资料,K10计划获批后,省行政委员会、县行政委员会协同当地干部战士,对全县15个公社中的13个公社的群众进行了政治思想工作。新岐人民也深刻认识到帮助撤离群众的责任。
至今,许多新旗人还清晰地记得广治人撤离的日子。人们愿意分享食物和衣物,帮忙种苗,分享土地和生活用品,帮助他们稳定生活。广治人到达时,已近春节,房屋尚未建成,很多家当不得不留在家乡,但有一样东西,家家户户都会带着:祖先牌位。作为越南人,每逢岁末年初,谁不想念家乡,想念祖先呢?所以,除了分享食物和被褥之外,每个新旗人家还会把祭坛分成两个,供广治人摆放香炉,缅怀祖先。这时,我们才知道同胞的意义有多么伟大。

据乂安省档案馆现存的乂安省K10计划紧急接收总结报告,疏散民众抵达前,地方部队已修建97栋房屋,民众抵达后又修建了200栋房屋。至1968年7月初,永灵、交灵、锦罗三县人民与当地民众和士兵一起,已修建2015栋房屋;修建85栋集体住宅,用作幼儿园、诊所等。共有1.8万人拥有自有住房,另有3000人住在民房里。
1968年春节是广治人民背井离乡的第一个春节。广治人民在新岐居住初期,始终受到党中央和胡伯伯的关心。得知广治省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撤离到义安的消息后,胡伯伯立即召集了当时的省委书记武树同同志和义安省行政委员会主席朱孟同志,非常周到地安排和保障人民的食宿。

胜先生还透露,根据中央和省的共识,广治县干部调任后,分配到新岐县的各厅、局、群众组织工作。新岐县还成立了K10局,专门负责监督和指导K10县的农业生产。除了生产、文化、社会工作外,还重视疏散群众的党建工作。疏散时,党员815人,到1973年4月30日,党员人数已增至1056人,其中新吸收148人,还有不少党员是通过外地介绍加入党组织的。此前,1967年10月18日,新岐县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23名正式党员和2名候补党员。到1968年5月17日,执行委员会增加4名委员,其中包括3名来自永灵家乡的同志。
凭借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以及众多未开发的丘陵地带,K10族人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凭借勤劳、刻苦和坚韧的品德,撤离人员很快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减轻了国家补贴的负担。K10族干部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真挚地互爱互助。新岐族人民学习了广治族的许多种植和加工经验。特别是,新岐族从广治族引进了胡椒和木薯两种新作物,并将它们发展成为该县的主要作物。

两地情缘
新旗五年多来,从1973年4月16日至1973年6月15日,共组织817批人次接回广治同胞2.5万余人,并从学校、医疗站等地运回数千张桌椅、柜子、黑板,以及660多头种猪。同时,新旗还留下了1785多公顷新开垦的土地,155公顷新种植的木薯,以及合作社粮仓里数千吨粮食。
除了返乡人员外,在新岐,还有许多广治省的子弟,他们在新土地上登记定居。在了解K10计划的途中,我拜访了目前居住在新岐镇的吴文康先生家。康先生1937年出生于永江村(永灵)。他虽然没有去过K8和K10,但却偶然来到了新岐。1968年,他在广治战场作战时受伤,被敌人关押在富国岛监狱,直到1973年才被释放。那段时间,他杳无音信。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人也跟随K10撤离到了新岐。

从富国岛监狱回来后,康先生被送往第四军区战争伤残者疗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他爱上了杜良县的护士——太氏明。1978年,他们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到了1983年,生活变得艰难,两个年幼的孩子住在狭小的宿舍里,明女士请求调到位于义勇(新岐)的战争伤残者疗养院。巧合的是,这里也是永江省人民,包括康先生的家人,撤离的地方。康先生笑着说:“以前我们没有撤离,现在我们弥补了,可以说K10还没有结束。”
不仅撤离人员,1967年11月底,永灵高中也迁往新岐。根据Thang先生的指示,我前往新富乡,见到了原永灵高中教师Phan Huu Thanh老师。Thanh老师1946年出生于承天省(现承天顺化省),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北方。1969年,Thanh老师从荣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永灵高中任教。当时,得知学校撤离到新岐,他便从荣市步行到这里,接回学校并开始上课。

潘友清老师说,他来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年。与通常就读于撤离乡的小学和中学不同,高中除了主要集中在义环乡汝渥外,还分散在其他几个乡。学生们学习和生活在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集体房屋里,这些房屋依山而建。当时,Thanh老师被任命为8M班(十年制)的班主任,该班主要来自永灵县的永寿乡和永忠乡。Thanh老师对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个个举止得体、彬彬有礼。似乎正是因为经历了如此多的痛苦损失,他们才显得如此坚强和坚定,就像钢铁大地永灵人民的意志和精神一样。
在永灵高中任教的岁月虽然短暂,但Thanh先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有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有的学生在1973年跟随家人返乡。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年的疏散期间,1972年4月,学校曾一度送别181名升入B区的学生,尽管他们尚未毕业。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那是我最感慨的告别日。告别时,泪水盈眶,百感交集。学生们离开时还很年轻。他们甚至还没有完成学年,甚至还没来得及拿着毕业证(他们只是获得了提前毕业的特殊许可)。后来,那天去B区的学生们又见面多次。但也有一些学生永远留在了战场上,留在了广治这片挚爱的土地上……
后来,永灵高中回到家乡后,Thanh先生主动提出留在新旗继续任教,直到退休。近年来,许多广治省的民众和学生纷纷回到新旗,探望他们的第二故乡。永灵高中和新旗高中也结成了姐妹学校,开展了许多合作活动。
5年的时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并不算很长,但对于永灵、焦灵、甘罗三村人来说,却足以与新祺这片土地建立起亲密、亲切、持久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