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老兵的无价战场遗物
时光静静流逝,昔日的军人如今已年届不惑。战争纪念品始终被许多人珍藏,因为它们与军人的一生息息相关,与那段艰苦岁月、牺牲岁月、英勇不屈的岁月息息相关。
士兵的“灵魂伴侣”
每逢国家重大节日,来自周仁乡(兴原县)的广治战场老兵们都会聚在一起,回忆往事。每个人都带着战场遗迹,回忆与行军和战斗相关的英雄时期。
黎公心先生(生于1953年)带来了一个降落伞吊床,这件纪念品陪伴了我50多年。他说:“这个吊床和一些我的物品是1971年我去南方之前别人送给我的。从那时起,它就一直与广治战场上那些激烈的战斗岁月联系在一起,即使我受伤被调往后方,它也没有离开过它。”

士兵的吊床是行军和战斗后用来休息的。对谭先生来说,吊床也像朋友一样,因为撤退到掩体躲避敌人的枪林弹雨时,没有垫子可以躺,就用吊床代替垫子。
1972年广治省“红色夏天”期间,谭先生在炮火中被倒塌的碉堡炸伤。战友们用这张吊床把他抬到石汉江上的船上。之后,前线工作人员用这张吊床把他送回战地站治疗伤口。一周后,他步行返回部队,休息时,这张吊床就铺在路边……

黎公心先生讲起他的吊床时,陈文阳先生(1951年生)不时地抚摸着它,不时地拿起来看一看。这张吊床陪伴他当兵七年,上过战壕,进过深坑,翻过深山老林。长山。
平时,守卫哨所时,安阁用来盛放士兵的粮食和口粮。行军时,它代替锅子,用来煮饭做饭。由于行军时在广袤的山林中,士兵们停下来时会找些蔬菜、块茎,通常是野竹笋来煮。
回国那天,杨先生的背包里装着一把水陆两用步枪,这件物品承载着他军旅生涯的许多回忆。它一直陪伴着主人在日常生活中劳作,跟随主人去田间劳作,长途跋涉,后来也被他当作纪念品保存了下来。
范玉祺先生拥有10年军旅生涯,曾担任侦察连连长。对于侦察兵来说,望远镜是执勤时“离不开”的物品。它可以帮助他们在远处观察掌握地形、地势以及敌方防御工事,绘制地图,帮助部队指挥官制定作战计划。

基先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和三个队友去侦察敌方连队,四个人分别站在四个角落,用望远镜观察。出来后,敌人发现并向他开火,在枪林弹雨中,基先生仍然抱着望远镜冲进了森林。“每当我回忆起在军队的岁月,想起我的战友们,想起那些激烈的战斗,我就会拿出望远镜。现在,它就像我的亲密朋友一样。”基先生分享道。
纪念品的“收藏”
战争早已结束,那些抗击侵略者、捍卫独立与和平的士兵们,大多已白发苍苍。因此,许多人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收集文物,以便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场战争。有些人甚至“收藏”了战场上的纪念品,并将它们作为家庭“博物馆”保存在家中展示。
荣市黎利坊老兵黎孟海曾是320师的一名士兵,参加过三场战争(抗美战争、西南边境战争和北部边境战争)。如今,虽然生意繁忙,黎孟海依然抽出时间收集战场纪念品。

海先生的藏品目前已有数百件。文物里面大多是南方战场官兵的武器装备。对海先生来说,每一件纪念品都是他参加过的每场战斗、去过的每处战场的珍宝。
这些是士兵们的军装、军事装备和个人装备(包括模型枪、背包、帽子、腰带、手枪、水壶、酒瓶等)。被阵亡士兵的炸弹和子弹摧毁的水壶是海先生在1015峰捡到的,还有在昆嵩省沙泰县1049峰捡到的一枚120毫米迫击炮弹尾……

海先生分享道:“每当工作压力大,或者想念战友的时候,我就会翻看这些纪念品,重温青春岁月的光辉与英雄。那里有艰辛,有危险,也有胜利的荣耀,也有深厚的战友情谊……”。
同样在荣市,兴禄乡的陶三静先生也因拥有众多珍贵文物而闻名,他的私人住宅已成为一座“博物馆”。在博物馆里,他专门开辟了一个角落,收藏与战争相关的文物,作为历史的一部分。
藏品包括一个用于储存卡车冷却液的大型水壶、一辆长山路线联络官使用的自行车,以及一件士兵使用的塑料雨衣。此外,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文物,例如坠毁的美国飞机残骸、集束炸弹外壳和火箭弹片。
举国上下翘首以盼南方解放暨祖国统一五十周年(1975年4月30日-2025年4月30日)。年轻一代有机会亲眼见证抗美救国的战争遗迹,感受那场枪林弹雨般的残酷,感受那份勇敢的精神,感受那份胜利的喜悦。